求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观后感,800字左右

2024-04-29

1. 求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观后感,800字左右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记录片。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到了康熙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  经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对日本有了一个新的看法,对荷兰知道的更加具体。 来自:作文大全 日本,一个永远都在向强国学习的国家,一个令人痛恨又佩服的国家。它只尊重强者,与它为邻,你必须摆脱弱者的身份。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1871年岩仓使节团厨房欧美学习。这与当时的清朝很类似。然而,他们在段段20年间就发展到可以另朝鲜俯首称臣的地步。在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他们仅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实在令人佩服。可他们在战争时残酷对待中国又使人痛恨。 来源:作文网 zw.liuxue86.com 荷兰,至今还那么富有,不仅因为他们有会挣钱的思想,还有他们的辛苦付出。1.当西班牙宣称荷兰是它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的时候,荷兰人认同了;当西班牙把荷兰当作了自己的一个省的时候,荷兰人也没有异议;当西班牙派来了总督的时候,荷兰人也接受了,可是当西班牙皇帝把手伸向了荷兰人的钱袋的时候,荷兰人起义了……2.起义的荷兰一下子拥有了一个国家,可他们对政治权利却不感兴趣,于是把自己的国家委托给了英国女王来管理,这在中国是多么匪夷所思啊。3.荷兰人对金钱和利润的追求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很多欧洲人来中国做生意,都很头疼要向中国皇帝三拜九叩,只有荷兰人“欣然下跪”他们说道:“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丧失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可真直接啊!
  看了这些,我真的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一些,为什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在中国的清代还流行的是“还珠格格”的生活,而英国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等的生活都快要步如现代化的进程。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大国崛起让我了解到国家成功的很多因素:日本的学习精神,俄罗斯总统彼得大帝的以身作则……他们也不是说想崛起就崛起的,他们也是通过努力才崛起的。所以我们必须加把劲学习,让以后中国崛起的更快,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求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观后感,800字左右

2. 求一篇观看《较量无声》的观后感 3000字的

观后感首先就是把电影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再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生活,抒发下真情实感。 
正文 
《较量无声》总的来说还过得去,即使不是优秀片子,也是还可以的片子。该片对于批判性思维的人或有辨证思维的人倒有所收益,因为给观众提供了许多信息,也提高了一点警惕,但对于盲从的人产生何种作用则难说了。

我基本上肯定该片后,就不再谈片子的优点,而想说一点不足之处。片子的观点即使不归入那极端观点之类,也属于偏激观点之类。其体现主要有:
一、片面强调问题,没有全面考虑问题。片中说美国处心积虑,与人民中国敌对,似乎是说中国人民不应有敌人,而没有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总是有敌人,打败敌人的方法是中国自强,落后就要埃打,而不是怪那些国家与中国为敌。
片中说许多中国人不了解美国,但片中作者也没有展现其对美国的全面观点。美国是个民主的多面国家,各种力量都有存在,美国有其帝国主义的一面,也有其和平友好的一面。中国正确方针是团结美国和平友好的进步力量,发展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共同打败美帝国主义的干涉。片中忽视了美国内部正义力量的存在。
二、没有抓住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对“敌”斗争?还是其它内容。片中强调对敌斗争,没有说明对敌斗争是中国的主要矛盾,还是对敌斗争应服从于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的主要矛盾在国内还在国外?结束维稳维腐的人治,实现中国的法治和民主化是不是中国的主要矛盾?
三、有些观点有待于商榷。片中说前苏联的解体是苏共领导人的立场不对,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该片作者没有认识到苏联的社会基础状况,苏联政权与苏联人民的关系。
苏联不但是人民要求结束原先的统治形式,而且是苏联统治者也大部分要求结束原先统治形式,少部分人动摇于是否结束之间。在这样的历史状况下,苏共再怎样坚持也只是维持多少时间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势。
一个好片子应给观众一个客观公正,全面合理的观念,而不是只强调一面的观点。

3. 求纪录片《家园》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谢谢。

  最近比较热门的一部环保电影《家园》,昨晚终于昨晚目睹了。导演和摄影师以无可挑剔的视觉和镜头,以极具震撼力的时事给人类以警示。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摄影师基本上采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视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园。从这个视觉看到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让我们识得庐山真面目。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的高度树立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看到地球已经如此孱弱,我们怎能不动心?
  大自然所赋予人们的伟大力量就这样消失了!我大声呼喊:"是谁,是谁把这伟大的力量给毁了!"
  现在连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同样遭到环境的破坏,就拿我市的贯城河来说吧!听老一辈的说以前的贯城河清澈见地,水中还有鱼虾游动,人们只要有空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消遣,娱乐.当时这成了游玩的好地方!随着时间的慢慢消失,从前清凉的河水而如今却变成了乌黑的臭水.经过时间的日积月累渐渐地河水开始干旱了,长时间的无人料理和关注,河底涨起了密密麻麻的青苔,只要一走到河边,一股扑鼻而来的臭味就好似把你包围住了.可见现在谁也不去哪儿了.住在河边的一些人家长期闻到这气味有的还导致生病.在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极其差,慢慢地才得到了一些政府机关的重视.为了还贯城河一个本生的面貌,大家都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组织起人们共同来重建贯城河.现在贯城河已经开始动工了.我相信在不远几年里贯城河又将成为以前的那样了.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吧!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很差,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来共同把环境搞好.让我们一起保护好这美丽的世界吧!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应该做好一些保护环境的方法.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仍果皮,不排放污水......总之,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自觉保护好环境,那么我们生活的城市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就会变得更美好吗?在说保护环境也是2008年"绿色奥运"的象征,大家团结奋进共同把环境保护好,做一个环保小小宣传员.人人为"绿色奥运"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一句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珍爱生命,保护家园."
  就像片中所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少浪费点时间在KTV,在酒席饭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地球,尽自己所能,善待它一点. 尤其是那些富人们,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真的很残忍。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与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去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求纪录片《家园》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谢谢。

4. 求 电影《辛亥革命》的观后感,要求2000到3000字!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步 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

5.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

《生命》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它记录了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命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的生存本领。讲述了大自然中130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生命》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EqLWMgMl0l_9IoprAjvGg
?pwd=jgaj 
提取码:jgaj    
 《生命》(英语:Gift of Life),由台湾导演吴乙峰所执导的纪录片。内容为导演在台湾1999年9月21日地震之後,导演与全景工作团队进入南投县国姓乡南港村灾区内,对於4个在921震灾中失去挚亲家庭的记录。本片於2003年分别於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及法国南特三洲影展获得奖项及入围,亦为台湾少数上映票房破千万的台湾纪录片。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

6. 求关于央视纪录片《纽带》的3000字论文!

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微纪录片《帐篷区》为例
目录
绪论……………………………………………………………………………(1)
一、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本质与主观艺术表达……………………………………(1)
(一)纪录片的客观真实………………………………………………………(1)
(二)纪录片的主观艺术表达…………………………………………………(1)
(三)二者辩证统一……………………………………………………………(2)
二、纪录片如何塑造人物形象……………………………………………………(2)
(一)拍摄对象的选取……………………………………………………………(2)
(二)生活细节的捕捉……………………………………………………………(3)
(三)画面语言的运用……………………………………………………………(3)
(四)解说词的作用………………………………………………………………(3)
(五)用“发现”来塑造人物……………………………………………………(4)
三、人物塑造的意义………………………………………………………………(4)
(一)美学价值…………………………………………………………………(4)
(二)社会价值…………………………………………………………………(4)
四、纪录片人物塑造:表现手法上的困难………………………………………(5)
五 总结……………………………………………………………………………(6)
六 参考文献………………………………………………………………………(7)
七 致谢……………………………………………………………………………(8)

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微纪录片《帐篷区》为例 
摘要
纪录片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映射当代大环境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一个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而如何运用视听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






















绪论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是各类艺术重点关注和表现的对象。数千年来的艺术长河中,拥有众多优秀艺术作品塑造出的经典人物形象。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种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关注着人的生存发展,将反映和揭示人类生活作为主要目的,被称作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笔者们通过对于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充分运用视听语言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起欣赏者的感知,以达到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
由笔者创作的纪录片《帐篷区》就选择了在学校附一处帐篷区的夫妻二人文礼学和牟贵芳作为为主要的拍摄对象。帐篷区的由来,用文礼学的说话就是“在学校修建初期时,村给了他们的一个临时落脚点”,他们夫妇二人在此搭建了帐篷,靠卖炒饭为生,他们的生存是以靠施工单位,当施工单位搬走他们也就随之搬走了,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看似没什么,但是内心的不安又有谁知道。影片放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在当今的高楼林立的地方,一些城市边缘面临着拆迁和改迁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却很少人关注他们的生活。
一、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本质与主观艺术表达
《电视术语词典》对于纪录片的定义是:“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纪录片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题材,对真实事件、真实人物进行拍摄记录。
正如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卢米埃尔兄弟,最早的电影就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可以说是第一部纪录片,摄影机在大门外记录了工厂下班时,工人们走出门外,有骑车的,有走路的,一幅极其自然真实的景象。让我们从影像上看到了我们所处的真实的世界。
纪录片和剧情片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容的非虚构与虚构,纪录片的本质是其真实性,观众观看纪录片时的心理是将要观看到某个客观事件、某种客观现象、某个客观存在的人物等的“真实”的心态。通过纪录片中所呈现的表象的真实,能够引起思考,能够唤起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对所生活的客观环境的思考。
(一)纪录片的客观真实
从最早的电影《工厂大门》,就可以看出影视艺术的“初心”,即纪实性,纪录片的纪实性是其制作的首要原则,纪录片对客观真实世界和真实生命进行记录。
中国传媒大学任远教授曾说:“纪录片对于思维品格、审美品格的追求,必须建立在纪实的本性与品格之上。因为丧失了自己的本性,纪录片将失去自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根据和意义,失去自己的优势和灵魂。”’足以见得,纪录片客观真实的本质,真实记录客观真实,用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将真实发生的人、事,用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剧情片中编导可以安排演员,设置剧情,制作拍摄场景等等,一切的内容都可以是虚构的,而纪录片是完全相反的,笔者只能记录客观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
纪录片《帐篷区》选取生活在成都的真实人物文礼学夫妇,展现他们生活的点滴,记录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表现其真实的情感和思想。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是纪录片制作的首要前提。
(二)纪录片的主观艺术表达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门类下的一种类型,也同样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作为艺术作品的纪录片离不开真实的社会生活,但同时也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主观能动的艺术活动。
笔者的创作活动具有主体性,笔者在利用艺术手段(摄像、剪辑等技巧)对真实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精神、思想等。每一部纪录片都凝聚着笔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艺术追求,体现着笔者鲜明的主观能动性。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曾说,纪录片“从拍摄开始之前到最后剪接完成,自始至终不能脱离想象。”纪录片要保持本性,不允许虚构,但可以并且需要想象,这种“想象”就体现在笔者的主观性,笔者通过影视语言艺术中摄影、构图、编辑等手段进行的主观艺术表达,利用主观艺术手段参与到客观事件中。
记录真实世界的表象之后,应进一步关注深层次的内涵精神。纪录片笔者在遵循纪实性本质的前提下,不能一味被动地等待事件发生,而应主动“参与”到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表现人物或事件的表象,并且要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内在及事件背后的反思。如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曾说,导演需要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真实素材进行编织和重组,传递生命的情感。
纪录片《帐篷区》的创作中,选取真实人物文礼学,用纪实性的方式进行拍摄记录后,我选择了我想要向观众展现的关于主人公生活的点滴,并利用影视语言,在剪辑、声音等方面对影片进行了主观艺术加工,展现了一位在城市边缘生活的校人物,表现文礼学对于生活的态度。。
(三)二者辩证统一
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和主观艺术性是互不可缺,辩证统一的。纪实性是前提、本质,但这里的纪实并不是完全自然主义的纯粹的记录,不是将某一事件的“前世今生”都逐一记录,不是将拍摄对象二十四小时的琐碎生活全部记录下来,而是融入编导的主观思想,对事件、人物进行了择选和编辑。同时,主观的艺术表现仍始终以纪实为前提,绝不会让主观艺术性代替纪录片的客观真实。
纪录片笔者选择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拍摄,这是介客观真实性”纪录片《帐篷区》中,茶人文礼学夫妇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在现在进行时的时空中,他就在成都一所小学旁边做着炒饭或是在接单,在自己的小摊过着自己有滋有味的生活,他的生活经历、情感都是客观生活中的。然而笔者选择向观众展现或不展现什么内容时,则为“主观艺术性”,在《帐篷区》中,笔者选择了文礼学夫妇一天的生活经历,如晨起买菜,准备动作,饿了吗接单等生活片段进行一记录,同时放弃了他们与家人的交流片段,因为本影片的最终目的就是纪录他们的生活状态,给我们看。即纪录片客观真实与主观艺术表达的辩证统一的结果。
纪录片一记录着能够让我们动容,能够引起共鸣的真实的生活,同时通过笔者的艺术表达和主体精神使影片中的内容更加鲜活立体,正是将纪实和艺术相合,客观与主观相融汇,才成就了纪录片独特的魅力。
二、纪录片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约翰•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真实的事物作出的创意和处理。”纪录片是在遵循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依据编导的意图拍摄制作而成的,这其中包含了笔者的态度和观点。如果没有编导的参与,只是将摄像机简单拍摄的画面素材随意的组接在一起,结果只能是枯燥、乏味的生活记录,甚至不能称作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人物纪录片所呈现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贴近生活,它离不开笔者对于拍摄对象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于影视视听语言的恰当运用。下面就以《帐篷区》为例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一)拍摄对象的选取
纪录片所选择的拍摄对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拥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具备某种独特的能力、体现不同寻常的行为或者是处于奇特的环境。这种拍摄对象的独特性能够很好的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趣,同时引发观众对于以拍摄对象为代表的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纪录片《帐篷区》选取的拍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城市边缘的小摊贩文礼学与妻子组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工作室”——帐篷区。这种独特性吸引观众去关注这两位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和经历,并且积极地从纪录片中去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导观众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现状。另外他们的孩子还在当地上学,看的出来也是想让自己以及孩子尽力的去融入这个城市,他们的待遇成不算高,但是他们对于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也是吸引观众的兴趣点。
(二)生活细节的捕捉
人物纪录片是一种对于人的生活经历的纪录,反映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
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能够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拍摄对象内心深层次的情感,塑造出自然、丰满的人物形象。由于纪录片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来进行创作的,笔者不能虚构情节、人为制造矛盾冲突,因此生活细节的捕捉需要笔者长时间的跟拍,对拍摄对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深入拍摄对象的生活和工作去发现对主题表达有意义的事件。所拍摄的细节越丰富,作品呈现的生活才越真实、自然,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富有个性。利用具体的生活细节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比起单纯的叙事更容易打动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
纪录片《帐篷区》中在下午的时候帐篷区开始大面积停电时,有一组镜头是文礼学与其他帐篷区的老板们集体来发动发电机维持正常通电。这个细节很好地说明了目前帐篷区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很好,同时也反映出大家团结互助,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一起努力,这也是跟在大城市中人人只为自己奋斗的形象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比。也正是因为人多了,帐篷区虽然简陋但是那个却充满了乐趣。
(三)画面语言的运用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应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摄像机在纪录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通过画面表情达意。据有关资料表明,人类对外界事物信息的获取大部分来自于视觉器官,画面能够传达大部分的信息,因此纪录片的创作应当追求以画面进行叙事。画面作为纪录片重要的造型元素,它不仅能够再现现实生活,还能传达编导的审美思想,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主题。光影、色彩、构图对于表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帐篷区》中有一个文礼学夫妇接单做饭的镜头,以他们的摊位为背景,画面突然有切换为了施工地,也不知道这个施工的地方什么时候完工,完工之后他们有会在哪里再搭建帐篷区,表现出帐篷区的人们也是随遇而安的。
片中还有一个画面是画面中出现了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成绩名列前茅,在教室中的排座也是在前面,这个画面中他正大声读着宋词,这反映出他家庭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学习的心态。
纪录片声音部分的语言、音乐和音响与画面的配合和处理也是勾勒人物心理的有效手段。在纪录片《帐篷区》中,文礼学在于帐篷区的老板们修理发动机时采用了摆拍,发动机的轰鸣声从侧面表达了人们在困难面前的努力与奋斗,也是观看的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观众可以从嘈杂的环境中感受到文礼学夫妇的不易,凸显主人公生活的困难。
(四)解说词的作用
纪录片是叙事的艺术,但是仅仅依靠画面很难清楚地说明人物的背景情况、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时解说词突出的叙事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纪录片的解说词不仅仅是阐释画面所体现出的内容信息,也是为了使观众更加容易的掌握人物的背景资料、了解事件的过程,交代画面表达不充分的内容。它把笔者的意图运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充分完善人物形象,点明主题。纪录片在使用解说词时要适当,尽量以画面来叙事,切忌完全依赖解说词。
纪录片《帐篷区》在介绍他们生活、以及家人和未来时使用了解说词。几段简短的话语就让我们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忙碌,在这个帐篷区中还有很多的人跟他们是一样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在不停的奔波忙碌。像是对于因施工的搬迁而迁移以及文礼学夫妇对未来的展望这些难以用画面去表达的信息。利用解说词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做出清晰的说明,帮助观众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用“发现”来塑造人物
纪录片是以真实为根本的,因此在纪录片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和最富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摩梭人》、《藏北人家》都具有“发现”的意义。同样在本部纪录片《帐篷区》中寻找到了在城市边缘生活的文礼学夫妇,记者到在帐篷去中做拍摄,却意外地“发现”了文礼学夫妇。从而打算以人物的形式去表现帐篷区的生存,而是直接拍摄帐篷区,“这种仿佛随着时间流逝,从偶然观察到的事件中得到的感受是一套实际存在的美学体系创造的效果。”巴赞在他的著作《什么是电影》一书中也提到了“发现”本事就是一种美。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观众和拍摄者共同对拍摄的对象认知,对人物的发现即是对人物的塑造。这种“发现”带有客观视角的态度,但依然是饱含着主观的取向的,艾•区尔努总结1970年以来世界纪录电影时说:“真正的纪录片工作者对自己的画面和声音中的发现有着强烈的激情,对他来说,他发现的东西比他所创造的东西更有意义。他可以充当催化剂,而不是发明家。同故事片艺术家不同,他避免发明。他在选择与安排自己的发现物中表达自己,而这些选择本身实际上就是他的评论与见解。再者,不管他采取怎样的立场,观察家也好,纪录者也好,他无法避免主观性,他表达着对世界的看法”正是由于纪录片拍摄者们的“发现”,才让我们在他们的片子中看到了那么多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他们赋予了纪录片的灵魂。
三、人物塑造的意义
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纪录片创作的重点。和新闻节目的简单报道不同,纪录片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拍摄以及编导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生活,反映人的生存状态,以唤起人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成为一种共振式的唤起。成功的人物塑造能够使纪录片生动、自然,增强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性。
(一)美学价值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纪录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它引领观众去感悟社会生活、审视自身,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成功的人物形象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作用于观众的内心,利用人物的性格魅力感染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获得极大地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提升纪录片的艺术价值。
(二)社会价值
影事,促使着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笔者用摄像机来观察生活,以典型人物为载体,通过客观记录的方式来展现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1、反映社会生活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决定了纪录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时代档案、社会之镜”,它“不仅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还是敲打现实的一把锤子”。纪录片通过影像和声音直观地描写典型人物的经历和生活,以成功的人物形象来折射出当代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生存境遇以及其中隐存的社会问题。
1995年纪录片《龙脊》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大奖,它以潘能高一家为贯穿线索,记录了广西桂林山区的几名学生艰辛求学的经历。大山横亘在村庄周围,隔断了人们和外界的联系,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虽然这里生活艰苦,孩子们要承担繁重的农活,但是他们依然十分渴望学习知识。透过这群孩子,片子为我们真实再现了龙脊地区人们的朴实和坚韧,以一个小村庄映射出当今中国农村地区的生活。同时也揭示出中国普遍存在的农村孩子上学难、义务教育难以普及的社会问题。
2、宣传教化功能
纪录片在反映时代变迁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宣传教化功能。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社会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推动纪录片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制作手法等方面不断成长进步。同时纪录片创作不可避免的要为社会需要服务,树立英雄形象和道德模范,宣传楷模的光辉事迹,发挥纪录片的巨大感染力,做到对社会文明风尚的推动,引领高尚、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纪录片《帐篷区》,塑造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打工者形象。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将为了生活演绎非常透彻,文礼学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不仅天不亮就开始忙碌,还没有被生活的环境而击垮。这也是正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生活方式,让我们开始重视这些人的生活状态。
纪录片的发展史可以称作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编年史。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呈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帮助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认识现实。这些形象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唤起人们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注,强化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自觉意识,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和谐发展。
四、纪录片人物塑造:表现手法上的困难
要想在一部纪录片中,将普通人物的形象塑造出来,除了上文提到的具务人文关怀意识,抓住细节,选取典型事件,兼具时代性的同时,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手技巧,在表现手法还会遇到以下困难:首先,由于被拍摄对象是普通百姓不具备任何表演技巧和经验,当机器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很拘束,无法在镜头前呈现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更有甚者,会很抗拒或者回避编导的拍摄与采访,导致创作中断。创作《帐篷区》时,曾对帐篷区的一对夫妇进行过采访,虽然和其沟通许久,但真正在进行拍摄时,帐篷区的夫妇依然会对镜头不习惯,要么就一直笑,不说话;要么在编导抛出一个话题后,仅仅只是回答,不会做过多延伸,也不会说出自己内心其他的想法,形成新闻采访访中的“一问一答”。而当机器关闭,和帐篷区的人们闲聊时,他则是侃侃而谈,也会较多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后来和文礼学夫妇沟通了一下,他们也做了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只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在第二天进行拍摄时,文礼学夫妇的状态好了许多,他们自己在镜头面前也聊了许多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想法。其实当被拍摄对象对镜头或者是采访抗拒也好,回避也罢,只需要在一开始接触时,就将机器打开,保持全程拍摄状态,为避免拍摄不到较好地画而,可以多台机器,放于多个位置进行拍摄。与被拍摄对象接触久了,多与其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慢慢的熟悉了之后,他们的抗拒和回避不会那么强烈了。
其次,当普通人物的特殊经历成为过去式,不可能被摄像机捕捉到时,很多人就开始陷入创作困境,不只是选择搬演还是搬演。其实当遇到这种问题时,完个一可以调整思路,将创作的重心放在人物的现在时,对过去的特殊经历也可采用人物叙述的方式来进行呈现。毕竟被拍摄对象是普通百姓,让其搬演特殊经历,可行性不大,还会弄巧成拙,而选择专业演员进行搬演时,可行性不大不说,反而还会增加拍摄成本,同时也会让观众在观看扮演桥段时容易分散情感和注意力。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帐篷区生活的艰辛、环境的简陋以及过去的忙碌成为过去式,想要搬演或扮演是不可能的,但是面临着不能休现人物经历的曲折性这个问题。
最后,狭小的空间给人物形象塑造的表现手法带来了技术上的挑战。狭小的空间会让机器的位置很难决定,并且想拍出较美的画面比较难。由于帐篷区居住的空间狭小且临街,给拍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收音问题、光线问题。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拍摄是,当时文礼学夫妇在早上去买菜的时候,拍摄前通过监视器感觉到曝光不够,画面过暗,调大机器曝光之后,人物的面部依然很暗。因为是凌晨拍摄的,最后只得等到了有些天微亮的时候才拍摄的,才使得画面看起来与前后的画面在色调上相接近。还有就是文礼学夫妇买菜时,由于市场人很多,导致视频中有多的嘈杂声。
因此,想塑造好一个成功的纪录片人物的形象,对编导的要求也就比较高,这也需要编导在以后的创作中,多积累经验,多发现问题,多去主动的解决问题,还有灵活的掌握纪录片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样我们在以后的拍摄过程中才能更得心应手。
总结
纪录片的本质是客观真实性,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首要原则,记录真人、真事、真实的时空、真实的环境,展现的是真实世界,与虚构的剧情片完全相反。但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是说纪录片只能进行完全自然式的记录,纪录片笔者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将艺术性融入真实性,参与到真实中,重组真实素材,展现拍摄对象的内在精神。纪录片是客观真实本质和主观艺术表达的辩证统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才造就了令人动容,使人得到启发的纪录片。人物纪录片是纪录片大类中的主要潮流,人物纪录片的灵魂是对于“人”的呈现,人物纪录片记录人物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一部人物纪录片是否成功,就在于观众是否能从片中看到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并受到触动和反思。同样对于纪录片人物的塑造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存在。而笔者则通过前期了解,把握拍摄细节,充分调动视听语言等等,来塑造真实鲜活,有深度,能够展现内心精神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7. 求BBC纪录片《南太平洋》的观后感800字!!要求带有一点点地理知识……高一水平左右 谢谢!!

南太平洋就是在太平洋的南部


太平洋很大的,所以分多个区域,


所以南太平洋包含在太平洋之内,不能算是一码事


祝愿你的亲人能平安!毕竟今天还是元宵节啊

求BBC纪录片《南太平洋》的观后感800字!!要求带有一点点地理知识……高一水平左右 谢谢!!

8. 求中国艺术 纪录片观后感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受益匪浅,且懂得了很多知识 .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 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
这个可以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