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2024-05-14

1.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英语:welfare economics)是对经济体系的规范性分析,即经济运行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问题的研究。
福利经济学在简单的自利人性的假设下,设定评价人类行为效率或效益的唯一标准是效用,它以如此简单的联系来评价和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确认人必定以自利的行为来谋求效用或福利的最大化。

扩展资料
福利经济学的原理
福利经济学初始资源配置怎样,分散化的竞争市场可以通过个人自利的交易行为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这个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既符合帕累托最优效应。
在福利经济学的角度,通过政企合作改善小餐饮经营现状,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根据帕累托最优的福利标准,如果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能够使得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又同时保证没有其他人的福利因此受到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利经济学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2. 福利经济学之父

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庇古。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英国一个军人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青年时代入剑桥大学学习。最初的专业是历史,后来受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转学经济学。毕业后投身于教书生涯,成为宣传他的老师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一位学者。他先后担任过英国伦敦大学杰文斯纪念讲座讲师和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他被认为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当时他年仅31岁,是剑桥大学历来担任这个职务最年轻的人。他任期长达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为止。退休后,他仍留剑桥大学从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还担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和所得税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的著作很多,比较著名的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

3.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英语:welfare economics)是对经济体系的规范性分析,即经济运行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问题的研究。
福利经济学在简单的自利人性的假设下,设定评价人类行为效率或效益的唯一标准是效用,它以如此简单的联系来评价和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确认人必定以自利的行为来谋求效用或福利的最大化。

扩展资料
福利经济学的原理
福利经济学初始资源配置怎样,分散化的竞争市场可以通过个人自利的交易行为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这个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既符合帕累托最优效应。
在福利经济学的角度,通过政企合作改善小餐饮经营现状,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根据帕累托最优的福利标准,如果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能够使得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又同时保证没有其他人的福利因此受到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利经济学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4. 福利经济学对中国的意义

福利经济学对我国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重点研究的是研究目的是如何增加社会福利,在分配方面消除收入分配的不均等问题。我国把“共享”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要求将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与全民共享。由此,“发展”与“共享”成为关系人民现实利益和民生福祉的重大现实问题。发展不够,人民生活无法富足;共享不足,人民生活无法和谐。“共享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而如何共享发展的“红利”,如何处理发展与共享的关系,显然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5.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经济学家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基础上进行修改,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美国的勒纳、霍特林、萨缪尔森以及英国的卡尔多等人。他们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建立了效用序数论,并编造了“社会福利函数”。代表作有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普通社会学》等。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6. 福利经济学的内容简介

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研究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等问题为主题,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宗旨,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展开规范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在传统教学中,福利经济学是包含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作为实证经济学的补充。近年来,由于诸如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社会应用型专业的开设,作为这些专业的理论基础的福利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广。本书正是应教学之需提出选题并结合福利经济学发展的现状展开写作,尽量做到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本书主要介绍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分析,补偿原理,经济剩余分析,市场失灵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分析,公共物品分析,社会选择理论以及人口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等内容。本书共分九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福利经济学概述;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介绍了经典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组成部分和近期发展;第九章介绍了人口发展对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本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属于中级水平。本书既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如经济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其他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7. 福利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A.C.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资本主义陷入了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危机。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世界、首先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重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导致福利经济学的产生。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福利经济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正在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 算。边沁把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确定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 标。帕累托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 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 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马歇尔从消费者剩余概念推导出政策结论:政府对收益递减的商品征税,得到的税额将大于失去的消费者剩余,用其中部分税额补贴收益递增的商品,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将大于所支付的补贴。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和政策结论对福利经济学也起了重要作用。

福利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8. 福利经济学的介绍

福利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