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诗词当中不乏打油诗,你最喜欢的打油诗是哪首?

2024-05-15

1. 我国诗词当中不乏打油诗,你最喜欢的打油诗是哪首?

打油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据说来自唐人张打油。这些诗作不求对仗平仄,但求出语俚俗,小巧有趣,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雪诗》
唐·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传为张打油所作,也是打油诗的起源。
通篇写雪,但不见一个“雪”字,然而雪的形神跃然,尤其是最后一个"肿"字非常传神。

《题黄鹤楼》
某僧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唐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名作《黄鹤楼》,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游目骋怀,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抬头却见崔颢的诗,大为惊叹,自愧不如,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有一和尚据此在黄鹤楼写了以上这首打油诗。
《戏杜甫诗》
唐·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李白和杜甫,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最出色的两位诗人。据说,李白自负文格放达,曾作这首诗嘲笑杜甫拘守格律。

《竹笋焖肉诗》
宋·苏东坡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尽管仕途不顺,屡遭贬黜,但其豪放之情不减,仍快乐地尽享美食,东坡好吃肉,杭州名菜“东坡肉”正式苏东坡所创制。
《猜谜诗》
宋·欧阳修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据说欧阳修到一家新开张的酒家吃完饭后,店主询问菜的味道如何。欧阳修于是用猜谜和谐音的手法题写了这首打油诗,巧妙地道出了“缺滋少味”:
第一句谜底为“无檐”,即无盐;第二句“无算”即无蒜;
第三句“无缰”即无姜;第四句“无将”即无酱。

《早餐诗》
宋·杨万里
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宋代诗人杨万里,每日坚持晨读,十分刻苦,不许人去打扰,每每忘记了早餐,还写了这首打油诗作为自嘲。
《清廉为官诗》
明·徐九经
头戴乌纱帽,当官不省劲。平事我不管,专管不平事。
徐九经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曾作为戏剧、影视等很多文艺作品的主人公,为后人广为传颂。这首打油诗既表现了他的执政理念,同时也是他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
《讽“到此一游”诗》
清·孙维奇
粉白墙上狗屁多,不成诗文不成歌。如若是有真才学,为何当年不登科?
在名胜古迹乱涂乱抹,看来古已有之。据说此诗乃清代举人孙维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游览,发现塔壁上刻着“×××来此”、“×××到此一游”以及一些粗话、脏话等,甚为反感,遂写下一首打油诗予以辛辣讽刺。

历史上写“打油诗”最多且最出彩的,当属明代的解缙。
解缙号称是明朝第一才子,曾任《永乐大典》总纂修。他从小聪颖过人,8岁时已能诗能文。18岁那年,解缙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解元,当时天下小雨,解缙喜极不慎滑倒,村人看到都笑话他。解缙出口成章,作了这首打油诗:
《春雨》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听到解缙随口吟出的打油诗,大家笑得更欢了。
一次,朱元璋约解缙一起钓鱼,皇帝一条都未钓到,解缙却钓了好几条,见朱元璋面有不悦,解缙乐呵呵地为朱元璋送上一首打油诗: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我国诗词当中不乏打油诗,你最喜欢的打油诗是哪首?

2. 史上最精彩的3首“打油诗”,你认为是哪三首

很多人都认为“打油诗”上不了台面,但我一直觉得大俗即大雅,有些“打油诗”并不比正规诗差。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三首很有水平的打油诗,只读了几句就笑出了眼泪,不服都不行。



1.张打油《围城》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说到打油诗,就一定不能不提开山鼻祖张打油。
他因一首《咏雪》为后人所熟知,“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关于张打油的身份一直有争议,有人说他是隐士,也有人说他只是普通村民。
他生平就喜欢作这些诙谐幽默的诗。
无可否认的是,在文化鼎盛的唐朝,张打油的诗也算是别树一帜。



传说这首《围城》写于安禄山包围南阳郡之时。
“安史之乱”是唐朝最大的一场灾难,王维杜甫等人都写过关于这场叛乱的诗词。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
张打油的这首诗虽然比不上杜甫王维这些大咖,但是读来也别有一番趣味。
诗歌开头两句就写出了南阳城的现状:被百万的雄兵包围,既没有援军,城内也没有余粮。
短短14字,便将南阳的窘境写到了极致。
这样的南阳破城是早晚的事情。
那么城破之后会怎样呢?
一句“哭爹喊娘”道尽了百姓的悲苦。
无论何时,战争中,最受伤的总是黎民百姓。
“哭爹喊娘”看似搞笑滑稽,却暗含了无限悲痛,令人哭笑不得。



2.朱元璋《咏鸡鸣》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真真正正的布衣天子,他家往上几代数都是贫农。
他小时候还当过放牛娃,也曾出家为僧,所以严格来说,朱元璋是没什么文化的。
但就是这么个没文化的人却建立了明朝,委实令人敬佩。
这首《咏鸡鸣》写于他登基那日。



传闻那天他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以此为吉兆,便当场赋诗一首。
当他念出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时,台阶下的官员们听了,一个个都是想笑又不敢笑。
等听到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很多官员都忍不住掩口偷笑。
朱元璋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不以为然,淡定地吟出了最后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这两句一扫前文的粗俗,既显示了帝王的霸气,又展现了新王朝的新气象,众臣听后无不折服,再也不敢小觑这个没文化的皇帝。



3.郑板桥《赠小偷》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
传说他善戏谑,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趣事,这首《赠小偷》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天夜里,风大雨大,郑板桥在屋里难以成眠。
忽然听到屋外有动静,他正想起床瞧个究竟,只见月光下,窗户上映照着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
郑板桥知道这是遭贼了,他灵机一动,便开口吟道:“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小偷一听,吓了一跳,原来这主人没睡啊,但又不甘心就这么空手而归,于是便躲在屋檐下观察。
过了一会儿,没再听到动静,便又摸了进去。
郑板桥听到声响,又开口吟道:“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一听,晦气,来了个没油水的人家,还是撤吧。



正当小偷转身离开时,郑板桥又道:“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一听有恶犬,就不敢从正门走了,想着还是爬墙吧,又听到郑板桥的后一句,便细心避开兰花。
郑板桥见这小偷还有些道义,最后又赠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大意就是夜深了,我就不送你了, 你以后还是重新做人吧。
全诗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却又暗含着一股心酸无奈之感,水平之高令人叫绝。



这就是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三首打油诗,短短几句让人从头笑到尾,读完直呼过瘾。

3. 求一些著名打油诗,越多越好

李白“戏杜甫诗”

饭顺山头逢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为问因何太瘦生,

只为从来作诗苦。

司马光的“登山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看看行到岭头上。

乾坤只在掌握中,

五湖四海归一望。

苏东坡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求一些著名打油诗,越多越好

4. “打油诗”的出现

 “打油诗”的出现
  传说,唐朝有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很爱写诗。他的诗没有严格的格律,但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诙谐有趣。
  有一次,天下大雪,纷飞的雪花让大地和江河覆盖上白白厚厚的一层,面对着美丽的雪景,张打油诗兴大发,张口就吟出了一首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很多人一听,就开心地笑了。
  又有一次,也是大雪飘飞,整日不停,没多久,房上、地上又是白白的一片。张打油又诗潮涌动,他就随意在县衙门的一面墙上题写了一首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铁锹的使铁锹。
   
  街上的人围在一起观看,大家不停地笑。
  县官老爷看见以后,十分生气,就赶忙查问这墙上的诗为何人所写,怎么竟写到县衙门的墙上。结果有人怀疑是张打油。于是县令派人将张打油抓了来。县官老爷一看那张打油的形象,就觉得可能性不大,就用怀疑的语气问道:“你也能写诗吗?”
  张打油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能,能,我能写诗哩!”
  县官老爷说:“那好吧,我就以南阳被围做题目,你就当场吟一首吧!”
  张打油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开口道:“天兵百万下南阳!”
  刚吟出第一句,就被县官老爷打断了。他赞扬说:“这句写得好,很有气魄!”
  接着张打油又吟出了第二句:“也无求援也无粮。”
  “往下说呀!”县官老爷催促道。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县官老爷一听,忍不住扑哧一笑,在场的人也都笑了起来。
  县令笑罢,挥了挥手,让张打油下堂,他就再没有追究这件事了。从此,张打油就更远近闻名了,人们都觉得他的诗好懂而有趣。
  人们把张打油创作出的这类语言通俗诙谐、不受格律限制的顺口溜称为“打油诗”。“打油诗”后来就变成了一个常用的词语。有时它往往作为自谦之词,人们谦虚地把自己的诗称为“打油诗”。如:我哪会写诗呀,只不过是些打油诗而已。
   

5. 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出来的

组长在群里发个红包,我们的组长回复:
  
 
  
                                          
 我在组长的能量包的提示下,我就来两句。
                                          
 
  
                                          
 这样我就那就写个四句打油诗吧:
                                          
 
  
  
         其实这首打油诗写成就是一个简单的化学过程。从一开始班长发出的一周周报,再到组长说:感恩班长的能量包。
  
 一下就给我了灵感,班长的信息是六盘水,姓名杨其艳。
  
 这自然会联想到:六盘水,艳阳天这样的意向,那就用到组长的两个字读音了,那就这样成句为:六盘水艳阳天。为了成七言,再一个上吧,就成了:
  
 六盘水上艳杨照,这样跟下面的“能量包”有个呼应,就是艳杨照比较好。再接着想到班长名字中还有一个“其”字。
  
        六盘水上艳杨照,
  
        其中必有能量包。
  
 就这样把意向就重新组合起来了,在蔡哥的鼓励下,就想再续两句吧。
  
     接着就联系到组长授权给两位代理班长为大家服务,这样就联想到组长的高风亮节,默默奉献,自然就联想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这样就来了一句:周周心苦不争春。那谁来报春呢?自然就想到了两位代理班长的奉献,为了我们辛勤付出。每周收集数据、统计、汇总。最后来报春啊!我们班每次捷报频传。这样最后一句就自然出来了,那就来句:两员大将传捷报。
  
 就是这样把这首打油诗给完成了,就成了这样的四句:
  
 六盘水上艳杨照,
  
 其中必有能量包。
  
 周周心苦不争春,
  
 两员大将传捷报。
  
 
  
  
 收到蔡哥的回复:
  
 
  
                                          
 收到梦梦的回复:
                                          
 一首打油诗就这样写出来了。

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出来的

6. 你知道哪些打油诗??


7. 写一首打油诗

打油诗 
作者:牛永波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8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里有个典故。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鱼。 
直说得朱“龙颜大悦”。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宝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敬母亲。再回头看那官员时,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古代某书生为一陶姓人家祝寿,献一打油诗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主家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异峰突起,神来一笔,使祝寿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把打油诗的吹牛功能发挥得登峰造极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全民皆诗人”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三) 
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四) 
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 
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还有一种特殊的打油诗,整首诗十七字,民间俗称为“三句半”,这里也有一个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 
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 
金莲只三寸,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变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一上公堂,“三句半”一看县官是姓王的,不觉脱口而出: 
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 
咔嚓只一声,命丧。 
县官大怒,当即不分青红皂白,判“三句半”调戏民女,发配边疆。临行那天,“三句半”的舅父前来送行,“三句半”悲从中来,即景生情,开口吟道: 
充军到边疆,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两人下泪怎么会是三行呢?弄了半天,原来是“三句半”的舅父是个“独眼龙”。 
在打油诗中占相当数量的是模仿前人的诗。古代有个贪官,上任时惊天动地,判案时昏天暗地,平时生活花天酒地。有个书生用崔护《题都城南庄》韵打油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糠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糠天天醉春风。 
在前后两任官员的截然对比中,把贪官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贪官最绝的大概要数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收编的仿用老杜诗的一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黑夜跳舞好揩油。 
把贪官的龌龊心理暴露无遗。 
仿写的对象,至今见得最多的当数李白的《静夜思》。一学生在课桌上打油道: 
窗外太阳光,照得头发烫。 
举头望老师,低头入梦乡。 
对老师上课的枯燥乏味作了委婉的批评。一小学生在家里灭蟑螂时突来灵感,不觉吟出: 
头上电灯光,地上有蟑螂。 
洒上敌敌畏,蟑螂死光光。 
颇有童真之趣。有讽刺某些会虫的: 
迎着太阳光,早上出门忙。 
说了番废话,赶往下一场。 
也有讽刺某些贪官的: 
白天泡酒场,晚上进包厢。 
一身肠和胃,交付共产党。 
把会虫与贪官的嘴脸刻画得形神毕肖,呼之欲出。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写一首打油诗

8.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打油诗是什么,为什么叫打油诗?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乡巴佬。但她面对苏东坡逃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