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24-05-15

1.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
课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教材编写至关重要。我们教材编写组在结构设计、内容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阐述的整合理念,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的新型的、综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和历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观点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为此,本册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轴)和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时间轴),它们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为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表述课文内容的四个原则: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1.基于案例的思路

教材采取范例性的叙述方式,选用大量的、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每一课中都选取了代表一类同质但特点截然不同的地区,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细作、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约化大机器生产的代表——美国大平原;“与山为邻”中有以游牧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开垦为业的元阳哈尼人和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卢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临湖的江南水乡、临海的山东渔村和临水的意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亚现代化牧场和内蒙古热情奔放的草原文化;“干旱的宝地”中有利用坎儿井灌溉的新疆绿洲农业和蕴藏丰富石油的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工业;“文明中心——城市”中侧重于经济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别选择了上海、筑波和巴黎。不难发现,教材在各个点位的确定上颇费心思。每课选取内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最大的突破在于没有按照原有地理学科按地域或区域划分的方式和选择首都或重要城市进行介绍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够反映不同区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乡村)人们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点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类区域人们的生活或某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剖。像法国卢卡索这样的小山村,即使对地理专业工作者都是一个鲜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成为一个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是看重眼前利益过度利用还是放眼未来善加保护,是摆在那里居民面前的难题,也当前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两难处境。教材实写卢卡索,实则在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索虽小,却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以点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挂一漏万,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识记忆要求,减轻了教学负担,节省了时间。有助于学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在通过学习某个具体的区域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区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区域生活和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与看法。既可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同时,进行了调查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2.基于生活的思路

本册教材尝试改变单纯、孤立地提供具体知识的做法,而是在叙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常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学内容力求显现或选择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既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又不仅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为中心,注重教学的长期效果和潜能的开发。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尽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对新知的获得大有助益,为此,教材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成长、提高。如“综合探究一”在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后,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地图?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积极动脑,主动挖掘获取新知;再如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设计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讨论山区的好处与问题,加深学生对山区的了解和认识。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的练习,以及“谈谈家乡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看看其中包含的历史”等等,这些内容或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够增强学生与书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学生易于产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愿望,为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书的另一个意义表现为它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范围内,紧紧围绕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中心,结合个人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历史等方面,勾勒人类生活的全貌(参见结构图)。在此过程中,始终将人、地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例如第四单元中“美国大平原”和“元阳梯田”的设计。

美国中部大平原



从以上两图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

3.基于情境的思路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遍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教学应力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只充当知识的复制机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是本书集中体现情境教学特点的内容。“在地图上获取信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课文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具体的情境,在每个情境下,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本课是在交待地理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工具之一 ——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地图。如果以定义加说明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不仅枯燥乏味,使知识教条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会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实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并且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文这种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4.基于问题的思路

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内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常常产生于具体的情景、非正常现象,本书注意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编排并不是在每部分单元学习的最后,也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统一结论,而是自始至终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探究过程,通过交流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活动设计。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并未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读图。图2-11只画出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活动要求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词语,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经过主动观察、发现、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学生可以日后随时提取并加以应用。

三、教材内容的特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些编写方式的转变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否定、抛弃,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处理更加实在、实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

为有效地实现开设综合课程的目的,提升教学功能和效果,同时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历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无法再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例如:

1.基础知识部分。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接受程度,循序渐进,有详有略,提炼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均衡覆盖所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社区和区域(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区的功能和类型、区域差异与联系。

·世界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的世界总论相对应)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环境(地形和气候)及景观差异、人种、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特征(可与分科地理中的中国总论相对应)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环境差异(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部分地涵盖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区地理内容,但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沙漠与城市等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社会生活的变迁(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有些内容是对分科历史的有益补充)包括:表示历史时间和纪年的词汇、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获取了解历史信息的途径。

2.基本技能部分。

·阅读、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阅读和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收集、辨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阅读和制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时序的概念。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观念:

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历史的观念——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观念的形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主动加工、自然发生的,需要学生领悟、思考后逐渐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养

1.体现在课题活动的设计上。

改变原来以概念、原理和观点为主,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辅之以少量的活动设计的课文风格,代之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在活动中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原来正文结论部分(规律性或常识性知识)变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过程。大体说来,课堂活动有三种设计方式。

(1)把原来教材总结归纳的内容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讨论、读图、练习或竞赛等形式,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自己得出归纳性的结论。改变了原来先教给学生结论或定论,再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做法。如以往学习中国地理基本概况时,教材一定要写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但在我们的第三单元“国土与人民”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自己去发现答案,由于课本没有写出具体国家,又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第三单元“山川秀美”中季风气候的影响,也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思考、集体讨论、概括总结季风的好处以及因其不稳定性导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外,还要能扩展所学知识,否则无法回答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类似活动还有很多。

(2)有一定难度的重要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不易推断的内容,在经过学生大脑思维后,教材再展示给学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学生知道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如果简单地教给学生西高东低的概念,即时记忆可能很容易,但并未必理解。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沿着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看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的活动,这里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地图知识,会阅读地形剖面图,还要经过头脑、视觉等感官活动,体验规律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最后教材才给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一个重点内容,南方北方的气温、降水以及景观的差异很大,教材是将结论直白地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亲历探究过程,其教育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尝试让学生先阅读1月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中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分别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然后交待秦岭-淮河是划分南北的分界线及其指标。虽然教材最后还是表达了结论,但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阅读使用地图等基本技能不断被强化,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强。

(3)开放性讨论、辩论或技能训练,不预设任何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山川秀美”中两位学生提出了对山区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深对山区的了解、热爱和对问题的认识。“傍水而居”的自我测评中设置了“水对水乡人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允许学生开阔思路,自由想像、思维。“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让学生帮助设计从北京到杭州的旅游路线,时间、交通工具、经费未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交通图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够完成路线设计,但不限制少数学生新颖、独到的创意。这种开放式的编排是力图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的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就是教学的有机、必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课文教学内容应起的作用,好的活动甚至可以收到超过文字表达的效果;改变了在课后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总结、复习知识的方式,把学习活动安排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上。

2.体现在“自我测评”功能的转变上。

“自我测评”不是老师用来检测学生的工具,而是学生课下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规定,习题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异。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习,重复记忆,而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第五单元“区域的故事”中选择了“小渔村变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荣”——楼兰和美国的死城——“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等地作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条主线,即区域变化的不同类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古老与现代融合等,这个结论教材并未明确告诉学生,而将它放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比较上海、筑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说出这些区域变化的特点”。学生需要梳理出区域变化的类型,再联系前面内容,比较、分类、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备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类测试是不太可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学生牢记所谓的重点,也无需教师批阅,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没有做划一的规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切实可行目标,保证学生有所为,有所得。

3.体现在“单元综合探究”形式的创新上。

体现研究性、综合性的调查、探究主题,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程,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全程贯穿思维过程的引导,尤其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设计。有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如“在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等;有些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在做中学,应用性强。

总之,《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突出体现内容的整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获取知识的方法的习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教材普适性

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教学读物编写和具体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课本尽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以利于师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基础上实施教学,大大增强了适用性、普及性和实用性。

课文提供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资源,使各个活动在各地学校都能开展。为减少受教学资源限制等困难,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资料来源或参考,如“查阅世界地图、《新华字典》或其他材料,给世界上领土面积前六位的国家排排队。”

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紧密联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区,说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你所在地区的生活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谈谈你的家乡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一两个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样的历史。”“你家乡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这种自然条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间,有助于加强对本地区的了解、关注,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降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设计了两位不同地区学生的春节问候。从他们各自的描述中,并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气候、景观及人们生活的差异。尽管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对某一个方面发表感想。

所设计的活动,适合于有关年级和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课堂讨论,都便于指导、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短暂集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反映他们年龄特征、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国家和地区”中给出9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把国旗和相应的国家名称联系起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拼图游戏等,寓教于乐,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知识教学、动手练习的目的,学生更易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本书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照片、图画和表格,一目了然,减少了文字说明,增强了现场感。可视性强、可读性强,文字生动,趣味性强,这些也是本册教材突破点之一。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 谁有七年级地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全套教案,共31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归纳整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3.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 
     1.欧盟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2.欧盟主要成员国及分布。
     3.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1.众多国家的名称及分布。
     2.各种图表的判读与分析。
      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 体学情的教学目标,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欧洲西部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合作探究法、图
     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备欧洲旅游胜地图片若干张,自制欧洲西部空白轮廓图。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欧洲西部气候图、欧洲西部政区图、欧洲西部的一些风景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欧洲西部美丽的风景区景观图片。
     教师:我们通过等媒体看到了美丽的欧洲,大家还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了法国埃菲尔铁塔、挪威的峡湾风光、荷兰风车、罗马古斗兽场??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我们不但看到了欧洲西部的美丽,也看到了欧洲西部的富足,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欧洲西部?想不想到欧洲西部一游?如果我们要去欧洲旅游,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二、新课学习 
     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时间15分钟)
     (1)地理位置
     教师:结合图8.14(欧洲西部在世界的位置图),读图分析相关问题。
     ①请描述一下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
     ②找出穿过欧洲西部重要的纬线,北极圈位于欧洲西部的哪个位置,判断其主要的温度带。
     学生预设回答: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位于欧洲西半部。主要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明确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国家首都
     教师:读课本53页图8.16(欧洲西部的国家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下列国家,并识记其首都,完成下面的连线题。
     瑞典伦敦
     芬兰柏林
     英国斯德哥尔摩
     法国马德里
     比利时 巴黎
     德国罗马
     西班牙 赫尔辛基
     意大利 布鲁塞尔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2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Article/Index.html>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到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4.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

  教案是  七年级地理  课堂教学设计的载体,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年级下地理教学设计   
      中 东(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1、 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2、 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讲授  方法  和教学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中东地区的资料,准备课上发言。
   
      2、有关2003年美伊战争的录象。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展示课件,谈谈同学们印象中的“中东”。
   
      [讲述、提问]:中东,我们对它的熟悉主要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频繁报道,这里已成为最受世界关注的地区。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中东是什么样?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发言,说一说中东地区的资源情况、政治局势、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
   
      [教师]:播放一段录象,内容有关美伊战争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有感性的认识。
   
      [教师]:从同学们对中东的介绍和我们看的录象,我们想到一个词,与中东地区最相关,那就是“战争”。为什么中东地区战乱如此频繁?我们主要从地理位置、资源及  文化  来分析其根源。
   
      [一湾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战争并没有解决中东问题,能不能用非战争的方式解决中东  热点  问题?今日我们用地理的角度来探究“中东”。
   
      首先从“中东”名称由来说起。
   
      [学生]:展示课件,学生回答
   
      [教师]:显示中东地图
   
      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中东”,对比“亚洲地理分区图“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与什么分区有类似之处。
   
      [教师]:中东究竟有哪些国家呢?
   
      展示课件
   
      [学生]:读图
   
      [学生]:配合学生回答,进行“三洲两洋空间位置分布”课件演示
   
      [教师]:请同学们读中东地区图,找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展示课件:
   
      [学生]:土耳其海峡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限,苏伊士运河连接着红海和地中海,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中东处在亚、非、欧三洲交界处。
   
      [教师]:设问:如何评价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使中东备受关注,成为热点地区。
   
      [转折]看来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地区带来深远影响,可是,“独木难成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使中东成为热点地区?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刚才我们谈到“美伊战争”,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
   
      [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师]: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展示课件
   
      而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学生]:读53页图8。5,通过图表了解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教师]: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学生:展示课件,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产油国的位置。
   
      [教师]: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学生]:小组讨论后写下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边指图边阐述观点:如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自己设计的运输路线有什么好处等。讨论发言后完成53页活动3,填出三条主要石油输出路线。
   
      [教师]:中东的这些国家靠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石油出口成为它们的经济支柱。请同学思考:这样的经济发展特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国力综合发展来讨论单纯依靠石油出口对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
   
      [小结]
   
      中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的石油资源丰富,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给中东带来更加财富,同时也使得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一个长期“热点地区”。中东地区的和平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课堂小结图表:
   
      [教师]:我们的解读“中东”活动没有结束,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活动
   
      1、学生看录像,读图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2、利用学生熟悉的时事热点出发,引起学生兴趣
   
      二洋三洲五海是本节重点
   
      采用填图、添色等形式识记最基本的地理知识
   
      了解中东战略地理位置
   
      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
   
      学生思考(知识的迁移)
   
      学生活动
   
      问题升级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长期热点地区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
   
      2、二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石油储存、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
   
      3、石油输出路线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 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 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
   
      4、教学课件
   
      5、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6、查找中东地区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
   
      图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学生:沙漠面积广大
   
      讲述: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活动:“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请学生描叙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提问:上面的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提示:由于干旱气候,才使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
   
      讲述:
   
      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阅读材料课本56页)
   
      转接:
   
      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图片:(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
   
      解释:
   
      以色列国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
   
      小结:
   
      我们中国西部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转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
   
        总结  :
   
      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
   
      四、贫乏的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
   
      解决办法:
   
      (1)淡化海水(沙特阿拉伯)
   
      (2)节水农业(以色列)
   
      (3)从外引水(阿富汗)
   
      五、文化差异
         初中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优化   
      摘要:
   
      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就教学领域而言,多媒体已经广泛运用于大部分学校,使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就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便对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更直观的了解。
   
      关键词:
   
      多媒体课堂;初中地理;含义;现状;有效性
   
      多媒体给教学工作带来的直观效果最为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和问题,打破以文本解析、图片展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能从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方面来促进学生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尤其像地理学科,需要用到的地图、图片多,多媒体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大量标准的资源。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后复习、拓展、考试等,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多媒体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产物,体现了教学的与时俱进。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含义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指  教育  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所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应用现代电子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以多感官全方位的形式刺激学生学习神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常用的多媒体教学基本上都是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先前制定好的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活动,因此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又被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来实现对教学、教研等活动的规范管理,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集成,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现状
   
      1.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学校教学对多媒体的利用在逐年增加。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目共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提出今年将实现全国中小学生互联网接入率百分之九十五的比例要求,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生都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超过半数的普通教室要配备多媒体设备,加大对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扶持力度,尽可能让这部分学校尽快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
   
      2.就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来看,多媒体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直观便利。我作为初中地理老师中的一员,对此深有体会:多媒体节省了上课作图、板书和知识链接的时间,并且通过多媒体作图和板书比传统在黑板上板书要准确、工整得多,更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多媒体超大容量的存储功能减少了传统纸质资料的浪费,降低了资源的消耗,能将相关知识和需要拓展的知识点进行链接,将其快速、准确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满足学生课外拓展知识的学习。
   
      3.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问题。教育者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能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若教育者没有把握好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度”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多媒体在节省老师板书、作图时间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相应地加快了课程进度,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记笔记和消化课堂内容,不利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和复习;网络教学常常会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弹出与教学无关的信息和画面,分散学生注意力。这就需要老师结合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三、多媒体课堂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老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将知识点以图、文、声、像的具体形象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刺激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使得学生思绪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手脑并用,集中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多媒体能很好地发挥情景教学优势,其丰富的色彩、真实的画面、精准的地图和数据,能让学生融入一种较为真实的学习场景,亲身体现和感受所学地理知识的真实场景,加深印象。情景教学能大大提高初中学生对地理的关注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并有效把握重难点。多媒体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并有效把握重难点。初中地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经常需要学生在脑海里呈现地图、地貌,分析地理信息。有时候单靠老师一人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若借助多媒体的形象展示,能将地理知识无形化有形,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信息图和信息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初中地理概念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感而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前的传统  教学方法  ,基本都是老师一遍遍解释文本,再配合例子让学生理解。但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空间性和立体感强的学科,全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也无法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而巧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地球的内、外部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的空间概念,  发散思维  ,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运动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
   
      4.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健全学生的道德品质。多媒体通过图、文、声、像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地理知识,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白电子白板丰富的色彩和真实的声音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健全学生的道德品质。多媒体更多的是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绚丽的色彩和整齐规则的排版格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进步给课堂带来的审美改变。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领域革命性的改变,它给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做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使教学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作者:付飞飞 史波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
   
      [3]刘莹:《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4]施良方:《学习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27分)
1.拉丁美洲是指(    )
		A.美国以南的美洲					B.墨西哥以南的美洲
		C. 南美洲和北美洲				D. 南美洲
2.美国的土著居民是(    )
    A.白人			B.黑人			C.华人			D.印地安人
3.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    )
    A.里海			B.贝加尔湖		C.苏必利尔湖		D.密歇根湖
4.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5.美国五十个州中,属于大洋洲的是(    )
    A.阿拉斯加州		B.夏威夷州		C.加利福尼亚州	D.佛罗里达州
6.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位于
    A.旧金山			B .芝加哥		C.纽约			D.休斯敦
7.素有美国“汽车城”之称的城市是 	A.休斯敦			B.华盛顿			C.底特律			D.洛杉矶
8.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是(    )
    A.中国			B.俄罗斯			C.巴西			D.美国
9.混血人种所占比例最高的大洲或地区是(    )
    A.亚洲			B. 欧洲			C.大洋州			D.拉丁美洲
10.兼有世界最大平原和最大高原的国家是(    )
    A.美国			B .中国			C.巴西			D.俄罗斯
1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在(    )
    A.刚果盆地		B.马来群岛		C.巴西高原		D.亚马孙平原
12.巴西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是(    )
		A.咖啡、甘蔗、柑橘				B.大豆、玉米、小麦
		C.咖啡、油棕、香蕉				D.甘蔗、棉花、大豆
13.全世界希望巴西着重保护的自然环境是(    )
    A.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野生动物		D.亚马孙河
14.有关巴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面积广大					
B.混血人种占多数
		C.现代工业发展迅速				
D.城市人口比例大
15.巴西和澳大利亚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大部分处在温带					
B.地形以平原为主
		C.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D.都属于发达国家
16.有关美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北与加拿大接壤
B.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C.美国农业发达,所以全国大多数人从事农业
D.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旧金山
17.美国城市中,华人华侨最多的是
A.纽约和华盛顿   
B.芝加哥和底特律
C.纽约和西雅图   
D.旧金山和洛杉矶
18.美国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农业带是
A.乳畜带         B.小麦带 
C.棉花带         D.亚热带作物带
19.有关美国工业叙述错误的是
A.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工业产品种类齐全
B.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C.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的建筑业和汽车制造业
D.美国的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的比重不断上升
20.美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
A.加利福尼亚州   B.内华达州 
C.亚利桑那州     D.华盛顿州 
21.美国布什政府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削减7%的二氧化碳废气排放量的行为表明
A.美国经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小
B.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不接受国际社会协商文件的制约
C.保护环境将损坏美国的国家利益
D.美国工业界的立场及民众的消费观念制约着美国政府的立场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于09年10月2日傍晚6时30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宣布赢得2016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成了当晚最令人瞩目的“幸运儿”,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的经济中心,素有“狂欢节之都”的美称。
结合上述材料,完成22-25题
22.巴西和整个拉丁美洲一样,其开发历史
A.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B.没有开发亚马孙河 
C.具有浓厚的种族偏见
D.各民族文化互不相融
23.巴西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
A.西部地区  B.内陆地区 C.东部沿海地区  D.亚马孙河流域
24.巴西是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其中著名的狂欢节来源于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美洲
25.巴西的农产品中,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是
A.橘汁  B.可可   C.咖啡   D.甘蔗
1989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欧共体12国宣告欧洲联盟诞生。
26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       资源都比较丰富。(       )
  A.煤炭       B.石油        C.铂矿         D.稀土矿
27今后连接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最佳、最短航空线是 (       )
  A.北美洲——夏威夷——亚洲、欧洲
  B.北美洲——大西洋——沿北纬40°直飞欧洲、亚洲
  C.北美洲——北冰洋上空——亚洲或欧洲
  D.欧洲——印度洋——亚洲——夏威夷——北美洲
二、填空题(26分)
1.北美地区的国家通用的主要语言是______,拉丁美洲地区国家通用的主要语言是______。
 2.美国的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有_______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_______街。
 3.美国共有______个州,本土上有______个州。与本土不相连的州是______州和______州。
 4.美国的首都是________,所在的地区是________。
 5.五大淡水湖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湖,全部在美国境内的是________湖。
 6.美国的人口居世界第________位,居________、________之后。
 7.美国的地形呈_______分布,_______面积占国土的一半以上。
 8.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________长河,它流经美国,注入________湾。
 9.美国国土濒临三个大洋,北临________洋,东临_________洋,西临_______洋。
10.巴西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5位,仅次于俄罗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后。
11.巴西的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世界第6位。
12.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________纬度和________纬度之间,是世界上占有________带(温度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13.巴西人热衷的民间娱乐活动是跳________舞,该舞源于________(国家)。
 14.二战前,巴西的经济特点是______,国内的资源、资金绝大部分被______夺走。
 15.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是________河,该河发源于________山,注入________洋。
 16.巴西境内1/3为_______平原,该平原以_______气候为主。2/3为_______高原,该高原以_______气候为主。
 17.巴西东部濒临的大洋是_______,最西端相邻的陆上邻国是_______。
 18.南美洲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
 19.现代拉丁美洲的_______、_______是受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
 20. 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            ,其中      %在巴西境内,它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由于保护不当,其面积已缩小了       ,造成了众多的环境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              召开,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             》。
三、综合题
1.读“一些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图”回答问题:(3分)
 
  (1)图中A、B、C、D、E、F等国家中,表示美国的是________,表示中国的是__________。
(2)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_国和_________国。
(3)这个比较土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6. 七年级下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设计作为  七年级地理  老师的心智成果,其形式与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七年级下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  文化  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出示一张“黑人小朋友的照片”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端详一下这个小朋友和我们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等。
   
      [教师]之所以我们和这个小朋友在外貌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显示]地图“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提问]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填图]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提问]请在板图中注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一个大岛、一个海湾,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填图]一个半岛是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是马拉加斯加岛、一个海湾是几内亚湾。
   
      [提问]请在板图中注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填图]在板图中填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教师提示]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
   
      [学生]热带雨林气候中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承转]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和我们的新朋友一起生活在哪里。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上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由教师将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先介绍大家。)
   
      [学生]分别介绍斑马、角马、长颈鹿、狮子等野生动物。
   
      [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学生]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
   
      [提问]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上面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个小朋友的家乡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
   
      [学生]讨论
   
      [学生]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承转]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灿烂的文化。(课前请同学先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上请他们来介绍。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由教师将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介绍给大家。
   
      [介绍]就非洲的鼓文化、舞文化、  雕刻  文化、  编织  文化进行介绍。
   
      [提问]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与我们的有很大差别(出示亚洲和非洲雕塑图片),这些差别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课下讨论,和美术老师交换意见。
   
      [提问]上面我们小朋友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美丽、富饶、神奇.....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我们的小朋友美丽富饶的家乡,他们那里丰富的物产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
   
      [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图。问: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小结]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称为“单一商品经济”。辅导读图8。31“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1998年)”
   
      [学生]以某种商品出口为主;出口商品多是初级产品。
   
      [板书]单一商品经济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下发工作资料,并参加讨论)
   
      [活动]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贸易。学习小组内的3—4人代表其他国家;学习小组内的1—2人代表加纳。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在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各小组汇报(略)
   
      [引申]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
   
      [讲述]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讨论](略)
   
      [提问]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请大家帮我们的非洲朋友想想办法。
   
      [学生]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减少对工业品的进口;联合、团结、协作,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形成OPC一样的资源输出组织,保障各国的基本利益;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的  种植  ,解决粮食问题。
   
      [小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承转]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板书]人口、资源、环境
   
      [提问]请大家把非洲发展中的上述环节填入图中。
   
      [引导]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
   
      [讨论]每个小组把提出的建议作提纲纪录。
   
      [引申]请把你们小组的建议,按最重要(1条)、次要(2条)、一般重要(3条),填到金字塔的小方块中,并思考理由。
   
      [学生]讨论(略)
   
      [小结]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会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概况
   
      1、位置范围和组成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地形 -- 以高原为主
   
      3、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刚果盆地、几内亚湾)
   
      热带草原 干季 草原枯萎
   
      湿季 草原茂盛
   
      热带沙漠 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4、人口与人种
   
      主要以黑种人为主
   
      分布
   
      文化
   
      二、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什么叫单一商品经济?
   
      2、后果
   
      3、解决  方法  
         初中地理课堂学生主体性策略   
      [摘要]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程度是十分重要的。新时代地理教师要秉承“授之以渔”的理念,结合本学科特点,从多角度分析并制定适宜的策略,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课堂的高效化。
   
      [关键词]
   
      初中地理;主体性;策略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对提高  教育  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换位思考策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课堂
   
      换位思考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课堂,安排教学环节。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课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简单清晰的话语表达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研究探讨、提出疑问,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换位思考的具体做法和建议:首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以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去审视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来作为一节课设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亚洲的季风气候”时,若按部就班地按原理展开介绍高、低气压,以及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因此,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以及物理的相关知识未学,教师改变思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设计了活动:(1)比较同时被加热一分钟后的空水壶和水壶里水的温度。(2)比较同时冷却了一分钟后的空水壶和水壶里水的温度。显然,学生均能轻松完成,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影响。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听课表情、讨论研究和回答问题状况等来判断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时,教师设计了小组活动“探究中国的地形特征”,面对问题,学生一脸茫然,根据学生的表情反馈,教师及时引导“可以从地形类型、地表起伏、海拔高度等方面表述地形特征”,学生马上领会。第三,教师要思考什么样的评价最能让学生接受,什么样的问题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只是简单地说出正确结论,那么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发言就没有意义了。例如:在学习“东南亚的火山国——印度尼西亚”时,教师设计了活动“谈谈你对火山的看法”。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谈污染、有的谈破坏、有的谈资源、有的谈土壤、有的谈旅游,等等,该活动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参与度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第四,课后布置的作业要切合学生自身实际,还应该能够鼓励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教师布置学生设计一条节水  标语  ,既有情感意义,又能激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二、培养兴趣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首先,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互动课堂。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基础。对于地理教师而言,由于任教班级太多,时间有限,所以每个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他们感受到积极的情感和真挚的爱。针对某些方面特别典型的学生,可以对其作业采用“面批”的方式,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问题的引导、真诚的建议、适当的关爱等,既解决了学习问题,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其次,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参与课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起来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很难说到底哪一种教学风格是最好的,但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一种教学风格是最适合自己的。例如,大学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三板教学”课,教授简单的三两笔之后,黑板上就呈现出生动的一幅幅画或逼真的一张张图,让我们惊叹不已,至今记忆犹新。可见,没有教学风格的教师是很难触动学生内心的,当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后,并且在课堂上很好地展示出来,那么学生不仅记住了这名教师所授的知识,还记住了他的这种课堂风格。这种课堂风格无形中就成了教师个人才学和课堂魅力的体现,学生自然被吸引过来主动参与课堂了。第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利于激活课堂。
   
      1.教具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教具辅助使用,能有效的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空间  想象力  ,亦可以轻松化解难点,弥补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例如,在学习“等高线”时,若采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学生连基本的地形部位名称都很难完全理解透,做题自然有难度。为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等高线的制作过程,再结合等高线模型介绍地形部位。“小教具,大助教。”教具辅助教学,形象直观,难点不再难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然得到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经纬网”时,教师创设“探险者遇险→求救→救援者施救”的情境,学生分组探究。A组学生扮演探险者,求救“我在哪儿”;B组学生扮演记录员,分析“他在什么方位”;C组学生扮演施救者,行动“设计救援路线”。通过情境设置,诱发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结合“三板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时,若采用普通的讲述法,往往枯燥无味,对于地理事物的记忆,学生也多是机械记忆,遗忘率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结合“三板教学”设计如下环节:(1)让学生“动眼”,观察地图,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让学生“动脑”,如何快速有效地记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训练学生的  发散思维  ;(3)让学生“动口”,分享记忆金点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分享意识;(4)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动手”,绘制世界地图简图,落实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积极参与,动用多角度的感官,化解难点,又强化了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
   
      三、合作探究策略,彰显学生主体性的课堂
   
      小组合作探究不但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同时,又是学生参与课堂,突出其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分组很重要。所分的小组人数要适中,同组成员之间水平要有高低,各小组之间要处于大体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任务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其次,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一定的指导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其他成员的意见,服从小组的安排,遇到困难不气馁等等。还要适当的进行学法引导,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探索,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处。第三,要选好合作探究的任务并精心设计合作方式。选择的探究任务不能太容易或太困难,每个成员的分工要具体明确,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共同探讨或综合。这样能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实现学生课堂主体性的目的。第四,合理使用评价机制。在课堂上,尽量要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评价时,应遵循发展性评价原则,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全方面及时评价。如引导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学到了什么,接下来要怎样更好的学习。此外,教师不应该把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标准,应以赞扬和鼓励为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被肯定的价值,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合作探究,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为了让学生既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又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认真安排和设计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翁秀静 单位:福建省莆田中山中学

7.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归纳亚洲、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
     3、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内容: 
     了解亚洲及欧洲名的由来,亚、欧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亚洲
     ⑴、复习提问: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大洲?它与哪一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连成为一体?
     亚洲; 欧洲。
     ⑵、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名称由来
     “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意”; “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⑶、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提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在图6——1中找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⑷、教师小结亚洲的地理位置:
     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⑸、让学生读图6——1,说出亚洲东、北、南面分别濒临的大洋,找出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⑹、了解亚洲的面积
     亚洲面积约44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一大洲。
     2、欧洲
     ⑴、让学生读图6——1,完成课文3页的活动题
     活动①、说出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位置,找出欧洲濒临的大洋和相邻的大洲
     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大致是36°N——71°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东面大陆部分与亚洲连为一体,西南面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为邻,西北面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活动②、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
     从纬度位置来看,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属于北温带;从海陆位置来看,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海洋,各地距海洋较近。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引导学生结合6——2“世界时区”了解:
     1、地方时——生活中,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即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当地的12时,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就是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也不同。
     2、世界时——国际上规定,以经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0°经线的地方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就是世界时。
     3、相邻的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4、北京时间——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5、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篇: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7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 (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 (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件

8.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重点。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
自然环境
1、 亚洲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太平洋的西岸),北临北冰洋,南达印度洋。
2、 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3、 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洲。亚洲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大的湖-里海,陆地最低点-死海,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等。
4、 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从P4“亚洲地形图”中观察,可以用以下方法说明亚洲的地势特点:颜色(海拨)的变化、地形区的分布、河流的流向。
5、 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从P7“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可判断,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另外,复杂的地形对亚洲气候的影响也很大。
人文环境
6、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十一个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两印两巴孟加拉,中美日俄墨(尼日)利亚)中,有六个分布在亚洲。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P13因果关系图)。
7、 人类发源地形成的共同自然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 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如: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
9、 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中、韩、朝、俄相望,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等四个大岛组成。由于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日本地震火山多。
10、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先进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岛国多良港。
不利条件:地域狭小(国内市场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日本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因此对外依赖愈加严重。日本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如煤、铁矿石,依靠本身的有利条件,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11、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主要原因有:沿海地带城市和人口多,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港口条件优越、便于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沿海填海造陆价格低、工厂靠近码头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P23)
东南亚
12、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马来群岛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使东南亚成为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P29图
13、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P27“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
14、东南亚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从纵列分布。河流两岸形成冲积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加之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所以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P31图7.28)
15、东南亚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缅甸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越南的下龙湾等。
印 度
16、印度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坡,中部是恒河和印度河开形成的冲积平原,南部是低矮的德干高原(P35“印度的地形图”)。
17、目前,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印度资源虽然丰富,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钢和粮食量都有一定差距。人口的过度增长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结合我国经验和印度的国情,我们可以为他们提出如下建议: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完善社会保障,老有所养;提高国民素质,改变传统观念;鼓励少生,政策上向少子女家庭倾斜等等。
18、印度大部分地区性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极不稳定:西南季风有时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形成水灾;反之,形成旱灾。(P37图7.39和7.40)
19、印度的传统工业一般分布在原料产地:东北部钢铁工业--附近有丰富的煤铁锰矿;加尔各答麻纺织工业--附近是黄麻产地;孟买棉纺织工业--附近是棉花产地。
 首都--新德里;班加罗尔--高新技术产业。(P40图7.43)
俄罗斯
20、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面积约1700万平方千米,最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尽管在亚洲的面积大,但它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它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大部分人口分布在欧洲)
2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也是欧洲最长河,它流入里海,是一条内流河。(P41图7.45)
22、俄罗斯纬度位置偏高,北极圈穿过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P43图7.46)。
23、俄罗斯自然资源资源齐全,储量丰富,尤其是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它们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内陆,所以俄罗斯的工业也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俄罗斯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相对落后。
24、俄罗斯东西狭长,西伯利亚大铁路把东西两部分连接起来。俄罗斯的客运主要是公路和铁路,货物运输主要是管道和铁路。
重要城市:首都--莫斯科,港口--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摩尔曼斯克(北冰洋)、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P46图7.50)。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中 东
25、中东地处两洋(印度洋、大西洋)、三洲(亚、非、欧)、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间,自古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尤其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使印度洋到大西洋的距离缩短了八千到一万千米;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被称为黑海的门户,它们都是世界海洋交通的重要通道。(P51图8.3)
26、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的石油产国有“两伊两阿一特”(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这里的石油主要由三条海上线路输出:①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太平洋-西欧和美国;②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和美国;③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东海-日本。(P53第3题、P52图8.4)
27、中东地区主要有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对水资源的争夺也成为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之一。
28、中东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大林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欧洲西部
29、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大部分位于北纬40度到北纬60度之间。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利于大西洋湿润气流伸入内陆,使得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气温的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季节分配均匀。(P63图8.22)这种气候的天气多云,日照时间短,空气中水汽较多,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欧洲西部牧草被称为“绿色金子”,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30、为了进一步加强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联系,欧洲西部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目前共有25个成员国。
31、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重很高。发展中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重低,人均GDP低。
32、欧洲西部旅游业繁荣,如:北欧峡湾风光,地中海沿岸阳光沙滩,阿尔卑斯山滑雪(自然风光);巴黎艾菲尔铁塔,雅典巴特农神庙,伦敦塔桥(悠久的历史);西班牙斗牛(独特的风土人情)(P65图8.24)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3、撒哈拉以南的非非洲洲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这里是黑人的故乡,本区又有“黑非洲”之称。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很多国家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不利地位。
34、由于撒哈拉南的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使得本区粮食短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本区目前的做法是:①毁林开荒→生态破坏、自然灾害加剧;②过度放牧→草原退化;③滥垦草原→荒漠化。这些做法的共同结果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紧张。正确的措施应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学习辅导P63 14题)
澳大利亚
35、由于澳大利亚长期孤立于大洋中,环境单一,动物进化缓慢,所以特有动物多,如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等,被称为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
36、二战以前,澳大利亚以农牧业为主,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出吕的产品有:羊毛、小麦、牛肉;二战后,以工矿业为主,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出口铁矿和煤矿。现在,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是服务业。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美 国
37、美国国旗50颗星,代表50个州,13条红白相间的条纹,代表美国独立时13块英国的殖民地。美国本土48个州位于北温带,三面临海,北南分别与加拿大、墨西哥相邻(P82图9.5)。
38、美国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地区生产的专业化(P85图9.9)、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因素-人口、技术、经济发展等。
39、美国农业专业化的好处:便于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利于推广农业技术等。
40、美国高新技术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等(P87)
41、思考: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巴 西
42、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大部分位于热带,东临大西洋,是个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热带经济作物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43、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混血种人居第二位,通用葡萄牙语。
44、巴西工农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海上交通方便、欧洲殖民者首先到达这里;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湿润)
45、巴西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它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P95图9.25),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巴西保护它的热带雨林。(学习辅导P75-76材料题)

第十章 极地地区
46、
 南极 北极
海陆状况 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 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状况 严寒、干燥、大风 终年冰封,但不南极冷
资源状况 矿产、冰川、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 矿产资源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47、对南极洲科考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我国先后在南极洲建立了长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