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么样对待二战的老兵?

2024-05-16

1. 中国人怎么样对待二战的老兵?

你告诉我这个历史老师是谁,他的证据从哪来,所有在街上的乞丐都是假冒二战老兵的,中国法律政策明确规定只要不是反共的,以前杀害共产党员的,所有老兵包括国民党的抗日老兵都有补助的,报纸都报道了在长春的那个是骗子,其他的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老兵,从来没有的事。
中国的老兵受迫害的事是确实发生过,主要是文化大革命那时冤假错案盛行,别说老兵了,元帅都被斗死了好几个,这不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正常化下的对待老兵的态度,自从拨乱反正以后再没有发生这种事。
即使现在当俘虏也不允许歧视,人性化是一个过程,不是说一句话,马上就能办到的,国家这么大,哪有那么完美的,你问问美国是怎么对待一战老兵的。

中国人怎么样对待二战的老兵?

2. 一场战争,到底能剩下多少老兵?

战争有多残酷?九死一生是乐观估计,即便胜仗伤亡也可能超90%
有朋友问,一场战争,到底能剩下多少老兵?
问这个话,是因为还没弄清楚战役和战斗以及战争的区别。



战争,指的是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爆发的持续性暴力对抗,从宣战或不宣而战,到签订和平协议或停火协议。
战役,指的是参战人数上万(或者是师以上单位作战)的军事斗争。战役的结束常常以一方溃败或一方被全歼为终点。
战斗,指的是参战时间较短、参战人数较少的军事斗争,一次战斗人数可以少到一两人。战斗通常以团或团一下的某一个战斗单位达成战斗目标为结束。



具体来看,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三大战役这种作战区域超过数万平方公里,参展人数超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尝尝被称作"大会战"。
一场大会战之下,往往有多个战役。比如淮海战役,包含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徐东阻击战和碾庄圩战役为主,第二阶段以歼灭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役为主,第三阶段以歼灭杜聿明三个兵团的陈官庄战役为主。
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徐州剿总是一场大会战,歼灭某个兵团或多个兵团也是战役,歼灭某个师或某个军也是战役(歼灭孙元良兵团只用了一晚上,严格来说算是战斗)。如果以团以及团一下单位展开,那就是战斗。比如,双堆积战役中,经历了大王庄、小王庄、尖古堆、平谷堆等多次战斗,解放军逐个村庄逐个房屋进行攻坚,每一次战斗,都有很大的伤亡。



说完这些,我们来讲讲一次战斗后能留下多少老兵。
淮海战役中惨烈战役特别多,最有名的应该是大王庄战斗。
大王庄战斗,传统的说法是,一天一夜时间内,国共双方7个主力团几乎拼光。这句话基本符合实情。



承担大王庄战斗的主要是华东野战军7纵20师58团、60团攻下大王庄,消灭老虎团1个营,俘虏1个营。然后由59团1营和中野6纵46团1营、3营驻守大王庄,全部打光后,最后只剩2名营长。7纵首长的警卫连150人增援,打得只剩17人。失守后,59团、60团1营、46团合力反击夺回,然后又失守,最后,60团反击再夺回。至此,20师基本失去战斗力。
简单计算一下,大王庄战役中,守卫大王庄的59团和6纵46团混编团3000人的只剩下2人,生还率不足0.1%。20师在这次战役中基本上失去战斗力,无法参加后来的尖古堆和平谷堆战斗。
与20师同属于华野7纵的19师,在徐东阻击战后也基本失去战斗力。损失绝对超过了50%。
可见,淮海战役中硬仗恶仗,华野的主力团伤亡率通常在50%以上!



这是针对国军的精锐部队,如果对上国军的鱼腩部队,我军有可能实现零伤亡。
比如
1948年7月日,中原野战军12旅以伤亡二十六人的代价,在谷城南山地歼灭国民党军163旅大部,俘敌副旅长以下一千八百人。(刘伯承《襄樊战役总结》)。
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中,解放军攻克齐村,歼灭国民党军113旅2500人,"缴榴弹炮二门,山炮、战防炮各四门,迫击炮八门,轻重机枪约二百挺。我伤亡仅百人。"(粟裕《利用战斗空隙进行休整》)。



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柳河县红石镇伏击国民党军,更是仅以九人牺牲的代价,全歼汤恩伯的起家部队,美式装备的十三军八十九师一个整师,共计七千八百人,取得震动全国的"柳南大捷"。
放眼整个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从原本的45万人,伤亡了13万人,最后还扩军到58万。这个过程中,华野新增的26万人,大部分来自于国民党俘虏兵转化而来的解放战士,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华东军区地方部队升级而来。
所以,到了战役这个级别,基本没有新兵什么事,要么是调转枪口的解放战士,要么是立功升级的民兵战士。



你问还有多少老兵,全是老兵!
你问还有多少原先的老兵,老兵们面面相觑,一个连的战士,还没来得及认识,就已经战死了!
数据显示,淮海战役中调转枪口的国军俘虏兵,在渡江战役中很多都担任了连排长职务,大部分成了军队中的中坚力量!
仅仅一次战役,最初参战的连排级以下的老兵,到最后恐怕能剩下10%就不错了!
即便如此,他们每一个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没人敢说他们是新兵。



反观国军在抗日中的表现,战士们几乎没有成为老兵的机会。刚上战场,还没摸到枪就被打死,这才是最悲催的。
如果在战争这个层次,100个人恐怕都剩不下一个!
如果在革命解放战争这个20多年大概念下,恐怕一万人才能活下来几个!
比如有名的黄麻暴动,3万革命青年参军,活下来的大都成了开国大校开国少将这个级别,只可惜只有100多人。



即便是只算土地革命战争,也是九死一生。秋收起义队伍有5000多人,后来到达延安的只有7个人,从最高统帅到各级军官只有7个人,他们还一起合影留念。合影后不久,其中一位被糖衣炮弹腐蚀,开了小差,他是周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们中很多都没有留下名字!

3. 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个人认为,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八九成老兵。下面具体分析:
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老兵?在和平时期,退伍军人是指在部队服役超过一定年限、具有一定资格的士兵。这些士兵可以称为退伍军人。然而,即使在战争时期,我们都知道最好的考验士兵的方法,那就是,如果打仗,即使你不是老兵,你也会是一个老战士!
这是一个宽泛的命题!很多人都提到过很多惨烈的战斗,但事实上,有些老兵即使不是,也有很好的生存机会!你怎么说一句话?一个老战士之所以在战场上如此珍贵,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战场上的一些生存法则,能够利用这些因素生存和输出,给敌人造成最大的伤害。这是老兵!
退伍军人不是消耗品,相反,他是军队的宝贵财富!也正是因为这些老兵的存在,可以间接带动新兵或带动军队前进,所以这些老兵才是军队里的热门货!
至于老兵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案件当然是当时的八路军和七十四军!
我们都知道,长征后,保存了一大批战斗骨干和老兵。这些老兵是整个八路军最好的财富!然而,百团大战后,八路军的兵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扩充,但大多是新的银幕。今天,第八次反“火影忍者”的第一次战役中,日本军队的头版头条都是大幅度扩张的。根据这个存活率,你真的不确定!
所以很难弄清楚周劲松在一场战争中出现的多少老兵都是老兵!如果你想计算,你只能计算死亡率!
至于74军!作为国民党的五大主力,蒋介石的帝国军!74军,他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他的老兵装备上!在第74军的鼎盛时期,老兵与新兵的比例约为5:1。即使在内战后期,74军的老兵与新兵的比例也达到了3:1!当然,这些老兵中,有一部分不是74军自己招募的,而是蒋介石招募的。可以说,74军的待遇非常优厚!当然,蒋介石不能保证74军的所有士兵都是从其他部队调来的。其中很多是通过74军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也就是说,74名士兵不断地被战争磨练,加入到自己的部队中去,她被磨练成了战场上的老兵。通过这类老兵,新兵又经历了战火的老兵,所以74人可以大规模生产出高素质的士兵,成为抗日铁军。
如果真的计算战场上老兵的死亡率,那是不可能的。战争中有太多的规章制度!
其实,如果遇到一场战斗,也就是突如其来的遭遇,并能迅速脱离生命危险,老兵在战场上的生存率仍然高于新兵!但是,在危急关头或被包围的情况下,指挥员通常会召集老兵突围或先发制人!显然,老兵在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能起到正常的带动新兵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时候,作为一种站起来,老部队的死亡率肯定会高于新兵,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值。

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4. 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1937年8月中旬,王耀武第51师接到命令从汉中出发驰援淞沪战场时,是齐装满员的两旅四团(第151旅、第153旅)12000人。而从宜昌到达汉口整训再赶赴上海的俞济时第58师,则是已经完成部队和装备改制的“调整师”,也是下辖两旅四团(第172旅、第174旅)的规模,按调整师的编制该师兵力定额为10923人,两师9月间合组为第74军。


说明一下,第58师名列第二批调整师名单,虽然人数貌似少于王耀武师,但装备要好的多,是按所谓“德械师”的标准配备的武器,拥有重机枪54挺、捷克式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山炮野炮16门(内含6门德制榴弹炮),大口径迫击炮和战防炮30门。而第51师则是准备第三批进行“调整”的部队,结果还未开始战争即已爆发,可以发现,第74军成军时兵力也就是24000人不到,因为几乎还没有什么军直属部队。
在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王耀武师的表现要好于第58师,主要还是老王在指挥上很有想法和大胆,即便如此,第51师伤亡也达到4707人,战损达到40%左右。按一线步兵占全师兵力的60%计算(之前有过专答),则第51师的一线部队伤亡超过65%!换句话说,最初上战场的老兵健在的只有35%,损失可谓惨重。


其实第51师还算是战力保持最好的,胡宗南第1军伤亡高达80%,这就是第1军没有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重要原因,因为该军已经被打残了只能调往江北整补,空出来的战斗位置就落到了第74军头上。淞沪会战期间,各主力师都进行了多次补充,补充的成分主要是周边各省的保安团,这算是比较好的兵源了,好歹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
原来的方法是调上来的保安团士兵平均分配给各作战师,陈诚打着打着发现这个办法不合适,开始将补充士兵全部拨给主力师,因为这些师虽然伤亡较大但仍然保持着架子,得到补充后还能具有相当战斗力,而若补给后上来的杂牌师则两天即垮,连架子都不在了。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顾祝同也深有同感,因此第74军在整个战役期间虽然骨干老兵损失较大,整体战斗力下降的不算严重。


撤到南京后第74军又进行了整补,可惜部队中新兵已占相当成分,因为附近好一点的保安团已经在上海消耗光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义务兵的现代兵役制度,保安部队用光后再抽就只能是壮丁了。由于南京保卫战组织和撤退的混乱,第74军撤到江边时已经没有船只了,多亏关系深厚的俞济时掌握了一条小火轮,以每次载300人的频率运送部队逃过江去。
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伤亡再加上渡江的损失,第74军撤到浦口时点验:第51师仅余3000余人、第58师仅余4000余人,撤到蚌埠后又收容到接近2000人,这样全军残余兵力大约不足10000人。按照整补后的满员24000人计算,第74军南京保卫战的伤亡大约为42%,一线老兵的伤亡则高达70%,大约还剩3成,可如果再累乘淞沪会战的3.5成,那残存比例可就惊人了。


1938年4月,再次经过补充的第74军在湖北黄陂接受军政部“校阅”时,考评为“良好”,随即调入薛岳的豫东兵团参加兰封会战,不过该军在这次会战中的发挥很是平常,主要原因就是一下子新兵补充过多,整训时间又仓促,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会战结束后第74军经平汉线到达汉口再转九江,6月间调往江西德安布防,仍然隶属于薛岳的第一兵团。
在万家岭战役中(德安大捷),第74军战力有所恢复,为重创日军第106师团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也损失不轻:截至1938年10月15日,该军伤亡失踪高达9900人,伤亡七名团长和十三名营长,参战部队损失约为50%。再按一线步兵的比例推算,该军从河南和安徽补充算起,部队老兵又剩下2成,即便加上伤愈归队者,也就在3到4成左右。


所以从时间点上看,第74军在武汉会战后经过两年的整补,期间完成装备的人员的补充,尤其是伤愈老兵的归队和新兵的训练,至1941年春才基本恢复元气,方能在上高会战中表现出色,真正做到了一战名扬天下。要注意,在1939年6月之前第74军只辖第51和第58两个师,第57师并没有参加万家岭战役,该师是在上高会战中防守不动如山才有“虎贲”之名。
毫无疑问,第74军这支抗日铁军是抗战时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它的损失率肯定要低于平均线,而如果是战斗意志和装备人员较差的其他部队,则作战伤亡肯定要大大地高于第74军,也由此得见抗战期间我方的巨大损失。尤其是没有现代的兵役制度,造成在南京保卫战之后,只能大量使用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补充部队,有经验的老兵越打越少,战损更加远高于日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