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语的语录

2024-05-15

1. 经典佛语的语录

  人生必须学会妥协,妥协之后自己也安然。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佛语的语录96句,欢迎阅读。
 
 1、人人都有不易控制自己情绪的弱点,但人并非注定要成为情绪的奴隶 或喜怒无常心情的牺牲品。学会怎样清除破坏我们舒适、幸福的生活和阻 碍我们成功的情绪敌人,是一门最精深的艺术。如果你能够驾驭自己的情 绪,你的人生就会是一片美好前程。
 
 2、寂天菩萨说:一个人做了享福百年的梦后醒来,另一个人做了瞬间享福的梦后醒来,他们都无法重复梦中所享的福,长寿还是短命,临死时都如同这两种梦一样,生前的荣华富贵都成了泡影,就算你生前获得了许多财富,并且得以长久的享受,但当你死去时,如同被盗贼洗劫一空一样,光着身子、空着手走向来生。
 
 3、道路曲折坎坷并不是通向目标的最大障碍.一个人的心志才是成败的关键。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那片光明也会引路,令你如愿而归l如果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你可要牢牢守住.怎样都不要放弃。
 
 4、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就是一座宝藏,之所以没有被人发现,是因 为埋藏得太久、太深。每个人都应该坚信,自己就是一颗钻石,之所以没 有被世人认可、发光,是因为没有遇到鉴赏宝石的良师。每个人都应该自 信,自己就是一匹千里马,到今天还没有被伯乐发现,是因为伯乐太少、 太忙。每个人都应该要突破自己,去为个人的成功努力,努力一定会见证 自己的成长。
 
 5、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则生天上。《四分律比丘戒本》
 
 6、你还很年轻,有许多路等待你去走,有许多事等待你去经历,一切都不可知。如果心灵是透彻的,你会一直沿着光的方向走,光的方向就是你人生的方向。可以试着在不同的天空亮出翅膀,剪出你想象的一切图案。
 
 7、住寂静境界,而不舍散乱境界无碍用。《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
 
 8、"我们可以缺钱、缺衣、少食,可是千万别缺德","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9、往日的繁华。如花瓣在秋风中已凋零,已消逝。留下残花,余香。拈花一笑,对酒当歌,哀笛迎风而奏晚风轻拂。禅坐静心、云水禅心。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
 
 10、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值殿官员
 
 11、你的想象和现实并不一定合拍。譬如,你想象一个人多么冷漠、多么难以靠近,实际上这种想象可能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是对表象的一种误读。假如试着接近对方,试着和对方交流,结果往往会颠覆你的想象:原来冷漠而难以靠近的不是对方,恰恰是你自己,世上人和事之间的隔阂大多因缺乏交流而产生。
 
 12、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波罗蜜。
 
 13、这辈子,或许一出生,我们的命运就早已注定,但我们的灵魂却时刻在抗争,它不甘心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此生。或许,终其一生,我们一直在困惑,一直在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命运的力量真的如此强大,从一出生就一直带着我们走向未知的死亡归途吗?
 
 14、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坛经·机缘第七》
 
 15、要想使婚姻生活美满幸福,夫妻之间必须对彼此忠贞。
 
 16、当我们行仁道时,便会遇到开心快乐,美满成功的事。当我们在处处结善缘时,我们身上的能量场是开放的,是明亮的,是芬芳的;我们的灵魂也是上扬的,轻盈的。此时,我们的内心与身体是合二为一的,我们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快乐佛家称它为法喜,它不是由外物引发的。而是当我们在发现内在的真我时,由内而外散发的喜悦。
 
 17、人所执著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存在。
 
 18、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19、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
 
 20、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21、俗话说"病从口入,祸由口出",在初始交往的过程中谨慎自己的言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话时也应注意自己的口气和态度,避免触及他人的利益,毕竟有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22、发现生命的真相,你就是圆满所在。
 
 23、能指引正路,是良师;能同行正道,是益友。
 
 24、关怀生命,使爱心博大宽广;闻思佛法,让智慧展现发挥;实修实证,令佛性全然显露、大彻大悟。
 
 25、以柔和言语讲道者为高师。
 
 26、拥有幸福的人通常都懂得在合适的时候犯一下糊涂。婚姻也是如此,偶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
 
 27、生活的禅法,在于生活能够减负而行,为生活拓宽生命的契机,去承担生命的厚重,甚至是那些琐琐碎碎,生活的规则,从来都是跌宕起伏,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考验人生的魄力与勇气,能不能把人生活成幸福,岁月在,心不老,笑一笑,忘了成败。
 
 28、将粗话打磨成艺术的那是文字高手,将艺术还原成粗话的那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2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
 
 30、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心地观经》卷七,功德庄严品
 
 31、心若有禅,处处皆禅,心若有佛,时时见佛。禅由心生,佛在心中。参禅,是人生清明的一开始;信佛,是生命由小爱到大爱的升华。禅机源于万象之中,要用心去领悟;佛性寓于万物当中,要用心去参透。坐亦禅,行亦禅,禅意人生,般若自在。
 
 32、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而成大德。世间万物自有其价值所在,没有大小,轻重之分。
 
 33、诸有自归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天、人,便当至涅槃。
 
 34、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每天摄人食物,实际上是在服毒;本来摄人食物是为了补给生命,实际上却在戕害生命,我们最想掐死的是谁?
 
 35、卧床寝息、半夜醒来、晨起打坐,三个最幸福的时刻。唯有南无阿弥陀佛与我同在。
 
 36、生活中不应该存在失望和绝望,世界是美好的。不要总是因为一点小事而失去生活的希望,不要轻易发脾气。对生活应该充满希望,因为生命中有很多人、很多事值得我们去努力、去争取。
 
 37、一个人,能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人上人;当然生活也不能了无生趣,所以兴趣爱好要积极快乐;做人的气度要恢弘,不拘于小节,但言行举止却要慎重。若一个人终日游手好闲,则很容易沉溺其间,难免暗生邪念,而整日忙碌不堪,又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耽误了吟风弄月的乐趣。只有当身心和谐,不闲不慢时,生活有张有弛,才是人生最快哉的事。
 
 38、悲心如善咒,能咒死者还活。(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论》
 
 39、有苦有难者,当去多关照,人与人之间,相爱互友好。《即兴自说·居士经》
 
 40、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29经
 
 41、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譬如以灯人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蔽障,悉能除尽。
 
 42、苦,只要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总是好的,它让我们更加地清凉、冷峻,让我们更有深度,心灵更敏锐,健壮有力;而乐如蜜糖,它会侵蚀我们的意志,削弱心的力量,很容易让我们成为庸俗肤浅的人。正如蜜糖锈蚀宝刀之刃,乐会锈蚀我们的心。
 
 43、戒度无极如金刚,不毁不犯无漏失,持心护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44、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达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45、佛教不仅仅属于佛教徒,佛教属于一切信仰佛教和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是真正的公益,是超过阳光、空气、水的公共资源、公共利益。
 
 46、爱人自爱、自爱爱人,就是佛心、菩萨心。
 
 47、不执著,才能得智慧。
 
 48、金钱能够储蓄,而时间不能储蓄。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借,而时间不能借。人生这个银行里还剩下多少时间也无从知道。因此,时间更重要。
 
 49、我们平时还是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 修得一把伞用以自度,因为没有人会给你送伞。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求 人不如求己。
 
 50、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四分律比丘戒本》
 
 51、能够感受春天,感受生命,说明你内心依然有激情。
 
 52、不可一错再错 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 难返。
 
 53、拘于一事易顾此失彼,专于一思常深陷泥淖。事和事相连, 思与思贯通,事则必成,思则宏远,人生亦左右逢源。
 
 54、生活的路很宽,富贵贫穷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活法。做小民有做小民的乐趣,当官有当官的忧愁。穷有喜富有悲,环境不同,个人的心境不同,体会到的生活滋味也就不同,正所谓"穷亦乐,富亦乐"。有些人想尽办法苦苦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知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55、一手拿海盗小说,一手拿普希金诗歌,我就这样踏上流浪征途。抽 烟、喝酒、打架、写诗,在异乡的暮色里彷徨、忧郁、思念、疯狂。
 
 56、每当我生病,身心不舒服时,就会想起恩德上师的窍诀:"当你生病时,应当想将如母有情众生的疾病都发生在自己身上,发愿如母众生永离疾病之苦而获得解脱。"由于上师的加持不可思议及窍诀殊胜之故,身心的疼痛和难受自然减轻或消失了。我坚信,如果你也如是清净发愿,就一定能从疾病的恐惧中得到解脱。
 
 57、死亡不可避免,与其恐惧,不如正视怎样面对生老病死的苦恼?佛日:一切皆当归迁灭,世间无有常住者。—《付法藏因缘经》
 
 58、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着,如是等类,不应依趣。《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
 
 59、言身疮者,为财物故,不惮劬劳,四方役身,疾急忽务,违于戒律。
 
 60、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61、这世间,有一条道路,叫做归途;还有一种淡泊,叫做菩提。于是,将心放逐于天涯地角,把那曾经的旧事,远去的回忆装入行囊,风情山水,沉淀岁月。在花开时,约见菩提,作一场心际修行,归于心灵的原乡,寻找一颗云水禅心。
 
 62、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63、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极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
 
 64、一辈子虽然漫长,但过去了也就是弹指一挥。你会不断的遇见一些人,也会不停的和一些人说再见,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再回陌生,从臭味相投到分道扬镳,从相见恨晚到不如不见……不是每个人都会是你的伙伴,也不是每个朋友都能肝胆相见,无烦或恼,缘到,报之以大笑,缘散,报之以不厌。
 
 65、我们常常会因为相聚而快乐,因为离别而悲伤,其实任何一个人离开我们,生活始终都还在继续,陪伴我们的,除了旁人,还有自然和内心。所以别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人群里,留一些时间给自己。融入大自然,去感受从容与壮美;倾听内心的声音,去体验宁静的幸福。
 
 66、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真正的自由是在无所依傍之时,发现无路而处处是路。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才算得上自由,这不是路的缘故,是心路。
 
 67、不要总是唉声叹气弄得好像别人都欠你的,不要总是愁眉苦脸,因为生活中还有阳光,活一天,就让这一天过得充实幸福,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珍惜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吧,活着一天,就是福气。
 
 68、有人为报答别人的恩惠而施舍财物,是不净布施。
 
 69、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70、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71、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
 
 72、您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您,您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73、我们笑曾经的可笑,然后继续走着同样可笑的前路。
 
 74、如果我选择,我选择喜欢,因为喜欢更长久,更绵延,更适合一个人暗自留恋,不张扬,不对抗,只是默默在一边,它不够彻底不够过瘾,但如果和时光抗衡,它一定是化骨绵掌,这千山万里路,只有喜欢,只有喜欢可以浩浩荡荡走下去呀。
 
 75、你的善良要留给那些懂得感恩的人,而不是那种将你的善良接受的理所应当且会欲求不满得寸进尺的人。
 
 76、一个智者是不会想着自己而是想着如何利益别人,如何使自己的愿力变得更强大,这样的修行只会走向成功,走向解脱,以自己证悟的智慧来觉受和证解对境界运用,使一切境界都能够转为道用都能够使其是菩提路上的助缘。
 
 77、其实生命很短暂,死亡随时而来,所以,从今以后我该必须要节省时间,专心专意地学修佛法, 不再心情散乱,专注心绪用于修行之上, 暂时不在线。
 
 78、我们不能活得狭隘自私,而是应当利用佛法来开发自己的生命,令生命有光有彩、有意义、有价值。
 
 79、并不是说追求不好,而是因为我们容易盲目追求,却忽略了生活中每一个真实的"当下"。
 
 80、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人应该学会顺其自然地活着,越是刻意追求反而会被其所累,迷失了自己。
 
 81、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心中狭隘的人,则处处与人比较、计较,徒增烦恼,往往不能成事,成不了大器。
 
 82、忌妒是很荒谬的,因为一个社会的繁荣,靠的是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组成分子。如果有人发达了,社会就能够从中获得利益,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也是好的。我们如果看到某人飞黄腾达,不要愤愤不平,而是要去想说,这样对我们也有好处。
 
 83、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84、忍让安,知足乐,身外之物当施舍。儿孙有志不靠咱,后代无知财是祸。教子明德,以身作则,积什么?
 
 85、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8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87、人生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错误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东西,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那个期望到达的目标,或许有这么一天我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或许有那么一天我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自己的目标!生活还在继续,不要忘记微笑地对待每一天,不要忘记珍惜余下的每一天!
 
 88、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89、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90、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优婆塞戒经》
 
 91、别人都沉溺于身心的放任而独他调驭自己身心的人,就像别人都在做梦,而独他清醒一样。智者就像原野中奔驰的马,控制自如,自由自在。
 
 92、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优婆塞戒》
 
 93、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94、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生命。
 
 95、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96、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佛语的语录

2.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语录都很熟悉吧,语录具有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语录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佛语十大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二: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三: 
     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
     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
     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
     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
     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四: 
     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
     「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五: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六: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七: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八: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九: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
     “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
     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十: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3. 佛语经典 佛语经典语录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与人为善,从善如流。心无计算,唯善不怠。和气第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用慈悲,守天真。藏大拙,活自在。轻名利,善语言。学布施,离烦恼。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语经典 佛语经典语录

4. 经典佛语的语录

1、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2、人生的高度,一半始于个人的努力,一半源自众多的选择。人生的败笔,亦多是生于选择当中:一是不会选择,盲目攀高,肆意逐浪,心神分离,难修正果;二是不坚持选择,目常斜视,心易旁顾,朝秦暮楚,难成其大。
 
 3、心诚、行正,就能受人肯定信任。
 
 4、修养是一种美,是一种德.修养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灯盏。修养是一杯温馨的茶,你只有仔细地品尝,才能欣赏到它的妙处。修养是隐藏的美,高贵典雅,又清新透明。它像有朦胧薄雾的清晨那样令人遐恩,又像静谧安逸的黄昏那样让人憧憬,认真体味,你就会感觉到它的浓郁和美好.
 
 5、真理就是人生可行之路。
 
 6、我们常常会怀恋儿时的快乐时光,并非儿时没有烦恼,而是儿时的我们把一切的一切都看得那么淡然,根本没把烦恼放在心上。
 
 7、原夫真参实悟者,先须叩己,发辉本有之灵明;后必遇人,究彻向上之巴鼻。(明)慧经《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四
 
 8、新妇骑驴阿家牵,山青水绿。桃花红,李花白,一尘一佛土,一叶一释迦。一《洞山梵言禅师》
 
 9、佛言:吾无数劫时,本为凡人,初求佛道以来,受形五道,生死无量。计吾故身,不能以数。《太子瑞应本起经》
 
 10、了深法界,生大欢喜。《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11、对待妄念,我们要记住两个词:一个是"不忘",另一个为"不起"。 不忘"见宗自相光明",不起"遮遣、成立、取舍"等心,这是最重要的。 这样,妄念突起时,不压制它、不随它跑,不产生任何爱憎、取舍之心, 才能感悟到自在人生。
 
 12、只要有这份好心,你待人接物时,必定和颜悦色、善气迎人,别人一定能感受到你的好,并得到温暖;只要有这份好心,当别人需要关心体贴、需要帮助时,你自然而然地会加以抚慰并适时提供帮助,你的好心就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假设没有好心,迫于某种压力,不得不帮助别人,心里必定会盘算一番,犹豫再三,不会做得那么自然。
 
 13、禅是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在生活中洞彻明白,不在物质上牵挂,到处充满人间的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生活的错乱,所以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小为大,转苦为乐。
 
 14、自然界给人类的惩罚是如此直接,如果你过度利用,违背自然规律,它就会施以颜色。而正是在黄河断流、长江不断洪灾之际,下岗工人生活状况不佳的现象也越演越烈。人类的阴阳失衡,自然的阴阳失衡,都以各种形式还给我们。
 
 15、人生在世,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幸福和快乐,其实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佛日:"佛在心中。"同样道理,幸福 和快乐,也在人心之中,即所谓"福由心生"。
 
 16、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17、何谓菩萨能持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18、五十肩,胳膊僵硬,平时能弯曲到的角度就是弯曲不到,穿衣、洗澡、刷牙都困难,稍一用力,疼痛难忍.只好作罢。心地刚强,不柔软,不能怪它不听话,因为它虽想听话,无奈心太疼,出家人,出世俗家,人佛法家。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讲爱而血浓于水,讲理则恩断义绝。身要有家,心更要有家。有佛、有法才有家;无佛、无法没有家。三界火宅,六道逆旅,唯净土是心之家。安住于法,以法为家,生诸佛家。我家广大。只好作罢。
 
 19、佛言: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般舟三昧经》
 
 20、假使每一个人都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看作是神圣的,我们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爱护它们,那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日趋完善。
 
 21、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余事。《五分律》
 
 22、十四、布施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23、当我们去除了财产、权力等观念的束缚时,就不会为这些身外之物的 变化而感到失落、痛苦、烦恼。当我们的心里本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又 哪里会惹来烦恼的尘埃呢?
 
 24、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25、和颜爱语,其心欢喜。《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
 
 26、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27、而妄想和奢望是欲念的无限膨胀,是虚荣心的步步紧逼。希望是对自我的清晰定位,妄想和奢望则是看不清自我的盲目自大。怀抱希望,才能在认清自己能力的前提下,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理想。心怀妄想和奢望,就会好高骜远,在现实中节节败退,频频受挫,最终对自己所做的事失去信心。
 
 28、要活得健康,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人生才会幸福。
 
 29、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30、在生活中保持一分警醒,随时观察,随时觉知,看见好的事物好的现象,学会随喜,给他人一分鼓励,给自己一分认定;看见不好的场景和人事,马上要觉知那是自我内心的投射,要生惭愧心,福人眼里看不到不好的东西,一旦看见就要忏悔反省,为明天后天要看到好的东西做准备。
 
 31、上山、下山同样是累,不过方向相反。为佛法做事.为世间做事,同样都要费心费力,但一个超升,一个堕落。
 
 32、由于修行者有三种根器,所以要依靠戒、定、慧三种学处,用逃避、对治、转换三种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贪嗔痴烦恼。下等根器者用以持戒来逃避的方式去应对烦恼的对境;中等根器者用以修定来对治的方式去应对非理作意;上等根器者用以修慧来转换的方式去应对烦恼的根本。初以戒为基,中以定为道,后以慧为果。
 
 33、有一个话题亘古不变,那就是爱情;有一个神话流传至今,那 就是鹊桥。牵手,放手,隔河相望,结成怎样的愁肠;相离,相会,潮 湿了多少泪眼。爱是一种近美,爱又是一种遥望;爱是一种相守,爱又 是一种怀想。多少牛郎,多少织女,或躺在草地上凝望,或坐在织机旁 冥想,等待七夕,等待吉祥鸟的翅膀划过星空,圆一年一次的梦。谁是 人间的喜鹊?谁愿意在七夕的晚风中为天下有情人默默搭桥。
 
 34、得惜缘的人,能与人结好缘;懂得惜福懂的人,能积极再造福。
 
 35、顺应缘分,微笑面对,不去埋怨。错过的就让它错过,只珍惜现在的所有。如果幸运翩翩而至,它会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与其过分企盼,不如痛快撒手,否则那只会成为心灵的负担。
 
 36、天灾出自人祸,人祸源自人心。
 
 37、身处红尘外,心居水云间,这是无数文人墨客渴望的超然物外,浑然忘我的最高境界。人心浮躁,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无法拒绝内心的欲望,身陷尘世间的喧嚣中,不能禅意地幽居于一方山水田园,让孤独的灵魂无处安放。然而,细细品读世人内心世界的独白,仿佛都存在着一幅静静打开的山水田园画卷,而那种素美,清幽,淡雅,柔情,一直弥漫在眉目间,浸入心田,飘逸着淡淡地幽香。
 
 38、勇气:无论前方是悬崖还是坎坷,水都毫无犹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与大海。人也应该具备勇气,在人生的路途上无论遇到挫折还是逆缘,都应该毅然决然地面对、挑战、接受以及转化,最终就像流水融人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缘和障碍转化为顺缘,并战胜一切。
 
 39、人还是喜欢戴高帽子的多一些,可以不屑为他人戴高帽,但也别轻易摘人家的高帽。
 
 40、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物常常塞满了我们的头脑,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平时摸索,思路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当然,思路开阔也需要以知识做底蕴,形成一种习惯,它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
 
 41、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
 
 42、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
 
 43、很多人都想成就,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至今仍然没有获得成就,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缺乏成就的能力,而是自大与私心阻碍了内在潜能的展现。自大会阻碍获得解脱,私心会阻碍证得佛果.。
 
 44、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证严法师
 
 45、一日,朋友问他的朋友:何为朋友?对方回答:我打了你你 不生气,我有困难时你必须帮我,就是朋友。朋友愕然,回头一想也 是:不能以德报怨哪来朋友?天下皆然。
 
 46、济贫要用爱心,教富要用耐心。
 
 47、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48、一切事物,有利必有弊;唯一的例外便是念佛。念佛有无上利,无一切弊。南无阿弥陀佛。
 
 49、善念时时生,慧命日日增。
 
 50、抬头是白云悠悠,低头是流水潺潺。当我们俯仰之际,何等畅快!有谁听得懂这无弦琴奏出的妙乐?真正了悟人生之士,内心既无寂寞又无喧哗,纯真的天性与自然融为一体,就是心的本来面目。
 
 51、我们之所以不能放下,主要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在未来,出现合乎我们意愿的结果。如何才能把这些都放下呢?其实很简单,从当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去创造这个未来!不要光只是去担忧它,等待它。把握当下,守一不移,只要我们去努力了,我们的将来就会有希望。担忧和等待,根本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是障碍。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会来,你要做的`只是现在不断地去准备,最后它就来了,所谓不期而至,不期然而来到。
 
 52、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之苦,不在事情本身,而在心里的感受。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53、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因为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社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曾被大德归结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也正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
 
 54、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有时候,你感觉很累,是因为想得太多。世事难以预料,遇事无须太执,谁都无法带走什么,又何必纠结于某一时、某一事。只有看开了,想通了,才能随缘、随喜、随心,不急不躁,不悲不忧,静默淡然,随遇而安。
 
 55、恒路法师:自己的心地是自己的世界,不要在意生活中的七颠八倒,固守内心世界的一方安宁、清净,或者说是一份寂寞,生活如茶,品的是一种忘却,忘记别人的怨恨,忘记别人的过错。
 
 56、听到别人的恶意中伤,没必要对此念念不忘,转头放下便是。如果一直不停地去想,就像把别人吐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捡起来吃一样愚笨。
 
 57、有人为报答别人的恩惠而施舍财物,是不净布施。
 
 58、我们要活的快乐还是痛苦,取决于我们自己。
 
 59、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枝误。——王国维《蝶恋花》
 
 60、我们都不是圣人,那些漂亮的鬼话不过就是安慰自己逃避心情的华丽借口。
 
 61、如果要想做一个佛学家,光学因明是不够的,一定要学通整个五部大论。
 
 62、把自己的心修好,就能有利于他人的安乐,所以先把自己的毛病改掉。
 
 63、不论你身在何方,不管你曾经有过多少罪恶,只要你在心里轻声呼唤,佛都将守护着你,让你得到救赎!
 
 64、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
 
 65、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66、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
 
 67、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其实,这种想纠正别人的念头的本身就是执。
 
 68、古寺月色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69、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大悲无泪,大悟无言。缘来要惜,缘尽就放。这世上,笑笑人家,也给别人笑笑自己,放简单,给自己快乐。
 
 70、必须先喜欢上你的工作,才能够开开心心的工作。
 
 71、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72、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四十二章经》
 
 73、如转轮王所有轮宝不可思议,如来亦不可思议,法僧二宝亦不可思议,能说法者及闻法者皆不可思议,是名善解因缘义也。
 
 74、默默地关怀与祝福,亦是无形的布施。凡事心存诚恳,而不虚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焦虑、仇怨、嫉妒等都是苦的泉源。
 
 75、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优婆塞戒经》
 
 76、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若人作恶己,不可数数作;莫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77、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78、即便你对法的理解有多么深奥,若没有共同外前行的辅助,恐怕在修行的路途之上也不会很精进。若不精进修行,智慧无法增上。智慧不能赤裸,则永远无法成办解脱。因此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
 
 79、天道无常,天道无情,包容万物,游离其外。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恩无怨,无喜无悲。仙道是道,魔道是道,妖道是道,佛本是道。

5. 佛语中经典语录

 关于佛语中经典语录
                      关于佛语中经典语录有哪些?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以下就是我整理的佛语中经典语录,一起来看看吧!
    
    一、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二、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三、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四、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五、心的净化完全要*自己。无论是多么神圣的人,多么神圣的经典,他们也仅能带给正确的方法。净化自己的心完全在于自己,无人能够替代你。
    六、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期望获福,无有是处。
    七、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八、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九、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佛语经典语录)
    十、坦然地理解事实,自己就会得到平静。坦然地去理解外在,去克服愤怒。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
    十一、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心不造作行为,痛苦便无从升起。
    十二、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十三、如果有人毁谤我,毁谤我的教义或是毁谤我的弟子,千万别因此而沮丧或情绪烦乱。正因这样的反应无济于事,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十四、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十五、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十六、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十七、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十八、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十九、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二十、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二十一、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亲族。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佛语经典语录)
    二十二、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二十三、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因此有贪嗔也。
    二十四、心的不纯净是引发痛苦的来源。什么使得心不净呢?顽固骄傲自大是心理的杂质,这些杂质引出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于是痛苦产生于此。
    二十五、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二十六、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二十七、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
    二十八、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二十九、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三十、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三十一、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三十二、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三十三、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三十四、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三十五、修行者留意自己的心,不让思想任意奔流而无法自我控制。他用警觉之火烧去所有困住他的大小烦恼。由于这样,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之道。
    三十六、己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三十七、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三十八、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三十九、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四十、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四十一、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四十二、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四十三、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四十四、佛语经典语句-阅读
    四十五、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四十六、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四十七、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四十八、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四十九、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五十、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五十一、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五十二、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五十三、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五十四、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五十五、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五十六、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五十七、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佛语经典语录)
    五十八、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五十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六十、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六十一、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六十二、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六十三、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六十四、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六十五、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六十六、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样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六十七、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六十八、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六十九、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七十、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懈怠是死路,发奋精进才是生路。智者常发奋精进以修缮他的心。
    七十一、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七十二、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七十三、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七十四、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七十五、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一半利己利人。净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识作用,不令恶质的作用生出来。
    七十六、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七十七、我们若得不到益友良友之时,宁可独自而行才不会扰乱自己的心灵。与善友为邻能够得益,与恶友为邻受害的但是整个身心。
    七十八、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七十九、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八十、一心有滞,诸法不一样。
    八十一、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八十二、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八十三、佛祖奚以异于人,而因此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八十四、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八十五、什么是真实呢?就是要追随优秀的人,跟他们一齐行动,做有益的智慧之游,就好像月亮追随着黄道的星辰循环游走。这就是真实。
    八十六、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八十七、莫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八十八、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八十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真实。追随贤人智者的脚步,将走向善地;与愚者恶人同游,将步向错误的`方向。这就是真实。
    九十、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九十一、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不正因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
    九十二、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到达永恒的愉快安详。
    九十三、我们一生所需如果只是为了到达维生所需,其实需要的并不多,就像一只鸟一条虫,天地带给的其实足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九十四、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九十五、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九十六、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九十七、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九十八、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九十九、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一百、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

佛语中经典语录

6.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精选
                         佛语博大精深,佛语更是有很多经典话语流传下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佛语十大经典语录精选,欢迎大家的阅读。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下面开始,我们来一一的解析,体会下。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陈永涛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里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
         《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
         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
         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
         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
         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
         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
         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
         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

7. 经典佛语的语录

 经典佛语的语录38句
                      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佛语的语录38句,一起来欣赏吧。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嫌弃小事,大事是从小事做起,不要嫌弃走的慢,走的慢比不走要好;不要羡慕别人,羡慕的本身就是自己渺小,走自己的路,不东张西望,不要回头,一直走下去;不要先问结果,要问自己的努力,要问自己的付出,这种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事业的成就者。
  2、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委屈自己的人能够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争强好胜的人一定会遇到对手。以谦逊态度待人接物的,一定有力量。以善良行为保卫自己的,一定品德出众。
  3、你若无恙,岁月不伤,从此以后,做一个微笑的天使吧,相信幸福,它就在你心中,保持快乐,它就在你身边。我愿与你做淡淡的女人,临一朵花开,漾一笺莲的心事,于素年锦时落定,心无尘,淡若水,漫听岁月的禅音。
  4、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不会爱得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或不投缘的人,则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
  5、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6、佛教的悟是"觉"的意思,有三个层次:小乘的自觉,大乘的菩萨或者觉他,佛的自觉、觉他、觉满。小乘的自觉指个人破除了诸种烦恼,而不再在生死轮回之中接受苦报,从开悟修到彻悟;大乘的觉他指菩萨不仅自断烦恼,而且广度众生;佛的悟指断了烦恼、度了众生,自利利他圆满究竟。
  7、佛说:"与人分享,是谓大心;不图回报的分享,收获到的将是不可 预知的。"把好东西与人分享是一种习惯,当人们学会分享并将它当成一 种生活习惯时,就等于幸福美好的'生活已经开始,生命也会具有更加深刻 的意义。
  8、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须。
  9、虽然世人皆知诱惑苦,但仍无法抵制诱惑。究其原因,就是弄不清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欲求。心中无欲无求的人,不仅不为诱惑所动,还能舍身成就自己的修为,同时也保全他人的尊严。
  10、将粗话打磨成艺术的那是文字高手,将艺术还原成粗话的那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11、有德不孤。德之极在佛,有佛不孤。念佛人常蒙诸佛菩萨现前护念。
  12、"爱一个人爱了很久,编织了两人未来的梦,坚信这就是一辈子了。
  13、福要自己去造,不要去求。
  14、这世上男女间的相生相克,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15、"两舌"指立于两者之间拨弄是非,离间两者,令起斗争。有的人两 舌是为了达到挑拨离间的目的,这不但是口舌的过错,更是心中有恶念。
  16、佛日:"放下对一切事物的观念、成见和想法。如此一 来,法自然会显现。"人生路上不可能没有挫折和失败,吃 亏上当亦在所难免。我们不要对此耿耿于怀,进而埋怨和憎 恨。坦然面对一切,用宽仁和退让的心接纳所有不幸和灾 祸,厄运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17、不着己乐,庆于彼乐。《维摩经》卷下,菩萨行品
  18、墨守成规的人,恐怕一辈子也打不开通向成功的大门。因为在命运的关键时刻,往往是没有现成的钥匙的。何况,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只有头脑灵活,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人最需要的不是钥匙,而是一块砸碎阻碍思维的石头!
  19、放生其实就是无畏布施。
  20、赠人以善言,重如珠玉;伤人以恶言,甚于剑戟。
  21、漫步人生,我们难免会经历风吹雨打,心中多少会留下一些痛苦的回忆。我们要总结昨天的失误,但不能对过去的失误和不愉快耿耿于怀。伤感也罢,悔恨也罢,都已经成为不能改变的过去。
  22、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23、有时候,心里装满了好多不愉快,有的时候,我们装坚强,是为了不让人看出脆弱;装高兴,是为了不让人看见伤口;装轻松,是为了不让人发觉心酸;扮装幸福,是为了不让人看到疤痕;装成熟,是为了不让人看出无知;装快乐,是为了不让人看出孤独。其实,伪装是自找的累赘,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简单和率真。
  24、恒荣法师:自尊是一种人生的理性和信仰,自大却是一种自私和陷阱。别人的尊重是一种友好和善意,而自己的自大,则是命运崩溃的开始,也是警醒。
  25、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性本善,上进之心,人皆有之。然人当有所必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不争,非不进,而是不计较于蝇头小利而失大体,不为眼前利益而失远大,不钻牛角尖而毁于必然。不争,是低调,是远见,是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争,正是最大程度避开绊脚石的最好方法。
  26、花钱的愉悦是短暂的,赚钱的辛苦是长期的,为了短暂的愉悦,却要长期的辛劳;成功的满足是短暂的,奋斗的经过却漫长,为了短暂的满足,却要经历漫长的努力;爱情的快乐是短暂的,爱情的磨炼却是久远的,为了短暂的快乐,却要承载长久的历炼。人生大抵如此,就是在用长的痛苦,去换短的快乐。且执着。
  27、快乐是生命的支点,无论生活给我们什么,我们都要从快乐出发。给我风和日丽,我就是一朵欣然绽放的花朵;给我曲折,我就是那条欢快的向前奔流的小溪;给我宽广,我就是那只凌空翱翔的雄鹰;给我风雨,我就是那根经得起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翠竹。无论怎样,也不要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怎样,我们也不放弃对快乐的追求,无论怎样,都让生命不被生活中的烦恼所束缚,让心灵自由自在,让每一天的生活都精彩纷呈。
  28、做事先请示尊长,然后施行。
  29、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30、神魂荡漾,暗抛红泪。
  31、对于和我们最无关系的事情,对于最不适合我们天性或者最不适于我们研究的东西,我们却偏偏更好奇,还更自以为是。
  32、佛陀说:在所有佛法的修行中,修无常是最殊胜的。所以我们应当时时观想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都是这一世最后的行为;口中所说的,是今生最后要说的话,内心所想的,也是今生最后能想的。只有时时观修无常,才算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33、诸恶事不要做,众善事勤奉行,自已不断地净恶念为善意,这就是诸佛成就一切心愿的教育。
  34、佛曰: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5、佛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36、很多时候,我想去一个远离尘世喧哗,有着明媚阳光,有着绿草拥簇的地皮上,静静的,静静的躺在绿草上,聆听着大自然的禅语;这样就算人生短促得像花开的声音来不及温暖瞳孔,我也愿意紧闭双目慢慢地睡去。
  37、不要回忆过去,不要迎接未来,也不要执着现在。
  38、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

经典佛语的语录

8. 经典佛语的语录

1、越是试图忘记,越是记得深刻。不管做什么,都要作好经受磨难的心里准备。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经过一些事,才知道经验;读过一些书,才知道财富;过了一辈子,才知道幸福。
 
 2、生活这一场经历,可以理解为是一场旅途,遇到的风景,遇到的人,所有的成见和埋怨都来自于彼此的距离,我们说珍惜眼前,相逢着擦肩而过,有许多却不屑一顾,那些梦里隔几重关山却成了死死的追求,生活的质量,不在某一段时期,而在于心地的一种状态。
 
 3、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4、我们希望得到财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如愿。当他人财富圆满时,吝啬小气者羡慕又嫉妒,这是福报衰减相;当他人获得财富时,乐善好施者,诚心随喜又赞叹,这是财源广进相。吝啬小气的人永远跟着财富跑,乐善好施的人永远是财富跟着跑。
 
 5、街头巷尾是道场,好修行。
 
 6、如果我们把握了当下的一切,在未来就不会出现完全不可预料的事情。禅者的心态,就是要生活在无忧之中,要有无忧之心。无忧是指我们心里面没有对未来的牵挂,或者说放下了对未来的牵挂。因为,每一个当下就是直指未来,当我们对每一个当下能放下的时候,对未来也就放下了。
 
 7、一善之念,不但能为自己修功积德,更能利益他人;丝毫之恶,非唯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此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事先预料。所以,对我们来说,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一个善意的回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都能将痛苦中的人解救出来。
 
 8、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事佛经》
 
 9、名声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有些人觉得一生无名是很窝囊的事,这其实是看不开的一种表现。再大的名声、再高的权位,最终也会成为过眼烟云,有什么好计较的呢?真正能够长久的名声,是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倘若只是因为有了一点名气就沾沾自喜,这样的人最终很可能会被声名所累。
 
 10、[天天禅语]孝敬父母,不仅物质奉养,还要服从、尊重,才是既"孝"且"顺"。
 
 11、一个女人,太四平八稳了,端正得过分,始终是不可爱的!
 
 12、所以在我们沧桑的人生里,点点滴滴的生活中,需要佛法的指引才会使我们的前途更加光明,才会减轻我们身心上的压力、操劳、忧愁、痛苦等等,更会唤醒我们沉睡中的真性,最终令我们证得大智慧。
 
 13、人所执著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存在。
 
 14、生命就像是大梦一场,梦醒之后,即使头脑中还残留着梦中的些许痕迹,但是双手已经握不住一物。古人语"一指弹风花落去,浮生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此,在不可掌控的时空变迁中忙碌奔波,直至死去。
 
 15、要人祝福,不如自己付出造福,如此爱与福都有余。
 
 16、佛说:"肚量如同藏金库,量大福大不可量;天包万象天宽大,地藏 万物地无疆。"
 
 17、少欲知足,是最富有的人生。
 
 18、爱上自己,就是要修炼一颗积极、平和的心。刺耳的话不过是阳光里的尘埃,下一秒就被风吹走。难受的时候可以哭得很狼狈,但是泪干后,记得笑得仍然灿烂。
 
 19、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有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
 
 20、诚正大爱无敌对,信实良知有感恩,慈悲心境宽包容,喜舍无私念纯真。
 
 21、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概率相对较高。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22、我曾许过诺言,此生只做凡俗中的男子,来世再听佛诉说禅音。可此刻我却想做布达拉宫的一个无名的朝圣者,独行在悠长的石阶。由于我有一个希望,唯愿这人间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青山,每一株草木,可以不分彼此。愿山河静美,乱世长宁。
 
 23、生者心安,亡者才能灵安。
 
 24、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25、一个人对生活的承担,就是生命的责任,生活中免不了有许多的违缘,用一颗充满善意与关怀的心,去对待那些人生的纠缠,人生总是向前,一念间的转换也能带来生活幸福的改善,生活的禅法在于内心找找自我,所以说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由自己决定。也可以理解为善有善报。
 
 26、时时都念兹在兹来修行佛法,不是修行佛法时,正在拜佛,一回头就骂;或者一回头就拿把刀杀人,那不是精进,那还是在那儿尽做一些假的。
 
 27、佛言:若有菩萨以胜意乐,能于我所起于父想,彼人当得入如来数,如我无异。
 
 28、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浮躁,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生活,才能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为每一个目标做好充足的准备,耐心做好每一阶段的事,最终获得成功。
 
 29、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士,尽管他们的优点不一而足,却有一个共通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关注细节,把小事做到完美。因为看重小事。拥有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于细节,才能心无旁骜地勇往直前;也因为重视与专注,才能达到专业与精通的境界。
 
 30、生活的禅法,是一种心地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不要固执的认为生活是多么的复杂,而用一种自我的固执去描述生命的过程,从而误读了生活。生活需要一种宽容慈悲的人文情怀,去活出生命的历程,与对生命积极的影响,每一个念头都是一段生命向前的历程,简单而深刻。
 
 31、又说:"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我们可以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冢间修行,从孔子的门人颜回居陋巷,得到证明。从这些道理来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来,多欲就是苦的根源。
 
 32、]内不随念转,念起即觉觉即智;外不随境迁,境显即幻幻即空。智空双运,是真正的佛教禅定。
 
 33、考试就像称体重,不会一两天忽然加重了多少,也不会忽然一两天减轻了多少。像称体重那样应对高考,你就不会发挥失常,该考多少就一定能考多少!
 
 34、其实"包容"归根结底就是爱和理解。只有心中有爱,才能以同情的 态度对待他人,才能充分体谅、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见解。只有爱,才能消 除彼此的敌视、猜忌、误解,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
 
 35、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一《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36、人们都痛恨被迫屈服于他人,减少矛盾冲突的最好方法是理性竞争,避免卷入意气之争。有效开发自己,自然可以超越他人,不必战胜竞争者而赢得的胜利,是最有智慧的胜利。
 
 37、社会需要批评,也需要鼓励。批评是为了让社会进步,而社 会的进步同样需要鼓励。社会由人组成,对一个人老是批评,容易使 这个人破罐子破摔;如果既批评又鼓励,这个人对批评就较容易接 受,也会因鼓励激发自觉,有利于其心智的`健全。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即使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38、心念难免起伏,要有毅力降伏,让心在轻安、清净的境界。
 
 39、做长官的人们,对下属怎样爱护,那下面的人们,会同样为他服务。
 
 40、开悟者"离地六寸",自然和站在地上的凡夫俗子有所不同,他们离地的过程正是不断修行的过程,"离地六寸"的位置也正是悟后的境界。
 
 41、济贫要用爱心,教富要用耐心。
 
 42、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能发如是五种心者,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3、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有的生活状况。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中来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44、学者虽然知识渊博,别人的微小长处也要汲取,能长期坚持这种精神,很快就会成为"一切智"。
 
 45、资助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资助。供养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供养。礼敬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礼敬。礼拜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礼拜。
 
 46、佛法从缘起论的观点来看,认为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实际是在害己。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损人者,人损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损人利己。
 
 47、世人因为心中无法保持淡泊的境界,因而难以把握"身在俗世,心却出离"
 
 48、趣向佛道,非戒宁到?必须显密二戒,坚固受持,清净莫犯。……密戒者,所求三昧耶戒,亦名佛戒,亦名发菩提心戒,亦名无为戒等。如是诸戒,十善为本。"(日本)空海《遗诫》
 
 49、每个人都独立地来到这个世界,除了血缘,谁也不欠谁的,谁也没有对 另一个人必须尽的义务。要想获得,我们首先就必须给予。给予不是失 去,而是得到,既得到爱和德行,又得到灵魂的提升与内心的安静。
 
 50、身在其中的众生,完成心灵的净化,自发自觉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才是应循之道。
 
 51、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52、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很大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哪一 个不懂得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哪个人的周围没有"贵人"帮忙?所以 说:"施恩于人就等于把恩惠存进了银行,急需时再取出来。"
 
 53、人执著于远方,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因迷信这句话而犯错:因为太过熟悉或者太过于想当然,所以尚未出发,便以为自己已经抵达,拒绝再次上路,因此只能承受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枯燥,而失去了得到惊喜的机会。
 
 54、我给大家讲一则故事吧,那是一个草长莺飞,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的日子。头顶上是一片晴蓝天空,斜阳暖暖地照着,高大的商场巍然耸立,过客匆匆,不绝如缕。夕阳的余晖中走来一对乞丐,衣衫褴褛,脏破不堪,但他们的眼神却全无半点哀伤的痕迹。男乞丐肩上背着一个袋子,沉甸甸的,大概是乞讨一天的收获,女乞丐背着铺盖卷儿,走在男人的后面。我油然慨叹:他们真不幸福。并生出了怜悯之心。
 
 55、你恩我怨,他情己仇,仔细道来却又不可捉摸,无处下手,如此恩仇何处来,又当让它何处去?当往事埋没在地平面以下;那让你失去自我,迷失自性的情仇恩怨又在何方?一切情怨随缘去,莫向梦里寻恩仇。
 
 56、闲暇时诵读一下修定正意的经文。
 
 57、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58、倦旅天涯,依然憔悴行吟。——吕碧城《高阳台》
 
 59、所看即所想,所想非所看。
 
 60、我们必须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是不可以失去无限的希望。我相信 这世间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
 
 61、每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之间,都受着无常的主宰,没有一个生命是常存的。
 
 62、对动物的不尊重,会延伸出对生命的不尊重,逐渐发展到人身上来了。在发达的都市里,人和人之间相互竞争,对人的生命基本处于不尊重的状态。
 
 63、放松这颗紧绷的心,当我们越想得到,越是失去。越想摆脱,越被负累。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深陷烦恼,事过境迁,却发现当时所着的急,发的火,生的气,吃的苦,没有实质的意义。不管何时何地,给心留一片自由的空间,不是逃脱,而是勇担。不管何时何地,别忽略了生命的平安喜乐。
 
 64、佛曰: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65、佛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66、佛曰: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67、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68、那些用这种眼光看世界的人,对谁都没有信心,所以会感到孤单。他们打从内心深处感到孤单,因为他们不会常常想到别人。如果我们不常想到别人,我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判断他们,然后想像他们也用我们看他们的那种方式来看我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觉得很孤独是理所当然的。
 
 69、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70、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71、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也坦荡;有意的行善,令人生畏。
 
 72、面对生老病死学佛人如何用平常心用修行的心态去面对?不是说跳到半空中,远离世间的一切因缘,这不可能。佛陀也不是逃避因缘,而是怎样去了这个因缘,为此佛陀离开皇宫去寻找真理,寻找超越一切生死的本性,如实了义之后无论身体上如何显现,心都不会受影响,心里没有烦恼执着痛苦。
 
 73、无缘何生斯世,无情尽累此生!忆君泪落东流水,岁岁花开知为谁?多情自古空余恨,何必一往情深?何必叫人太认真!
 
 74、最可怕的不是没出息,而是麻木停在苟且残喘的位置。
 
 75、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先为众生说十善法,其后渐渐有行恶者,王即随事渐渐而断,断诸恶已然后自行圣王之法。
 
 76、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
 
 77、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灯光明亮?但却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78、即便你对法的理解有多么深奥,若没有共同外前行的辅助,恐怕在修行的路途之上也不会很精进。若不精进修行,智慧无法增上。智慧不能赤裸,则永远无法成办解脱。因此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
 
 79、眼前的痛苦并不是真的痛苦,眼前的快乐也不是真的快乐,这都是我们这一刻的想法罢了。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放宽心态,顺其自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心,保持豁达的心态。
 
 80、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