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9-罗辑思维

2024-05-13

1. 20170609-罗辑思维

一、话语催眠
  
 1.话语催眠的本质,就是唤起非理性联想,让你对暗示容易接受。
  
 就像政客的演讲,往往不是靠逻辑,而是带着感情来煽动。
  
 商家的广告,把不相干的事连起来,一直重复,你也会觉得理所当然。
  
 2.如何解决:
  
 依靠批判性思维,不容易被他人的煽动话语所左右,能够有自身的逻辑判断。
  
 3.举例:
  
 比如,我最近看的《panda kill》就是一个考验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游戏;愚民很容易被狼人的煽动性语言欺骗,然后投死平民。
  
 还有就是《奇葩说》的辩论,观众也会随着辩手的解说来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质疑,从而跟随辩手的语言而转换立场;究其原因,还是不确定自己的观点,缺乏批判性思考,去辩证别人说的是否是对的,有没有另外的可能。
  
 二、关键局部
  
 1.在未来,越是不标准的人,发展的机会反而越大。
  
 2.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表面上是以少胜多,其实都是多的一方兵力分散,少的一方则能集中兵力攻击关键部位,从而造成战争的最后胜利。
  
 3.淝水之战:苻坚80万兵马的内部,千疮百孔,真心为苻坚卖命的队伍并没有多少,而且不对没有做好战场的准备;
  
 有一个东晋投降来的朱序,就为苻坚内部的埋伏,当苻坚指挥军队后退时,朱序大呼“我们败了,我们败了”,秦军完全奔溃,收都收不住,晋军渡河后的追击就是正规军对老百姓式的屠杀。
  
 所以苻坚必败,而不是以少胜多。
  
 三、物种大交换
  
 1.明朝末年,美洲的红薯、玉米和土豆这些高产的作物传入中国,让更多的人有饭吃,才使得中国在清代人口直接突破4亿。
  
 四、长子继承制
  
 1.长子继承制是欧洲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不允许财产分割的。
  
 2.在中国,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大诸侯变成了小诸侯,谁也没能力跟皇权较劲。
  
 在欧洲,小儿子没钱、没住所,上哪儿结婚生孩子?
  
 在中国,每个儿子都能分到家产,人口繁衍自然快。
  
 3.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继承制又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在欧洲,长子继承制,财产不可分割,就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而小儿子则成了商人、殖民者、冒险家,又由于受过好的教育,他们的能力更强,小儿子们就去搞经营,资本主义就发展起来了。
  
 在中国,小农经济,资本积累就困难得多,由于都能分到家产,混吃等死的败家子就多,进取精神就会差很多。
  
 五、风险社会
  
 1.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结果不仅是财富大爆炸,它还产生了一个效应,就是人们的风险被分摊了出去。这是现代社会给人类的一个馈赠。
  
 2.小的风险,被不断地分摊,大的风险,在不断地积聚。
  
 比如,2007年的次贷危机
  
 3.风险增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总特征。
  
 第一,局部的风险确实在下降,但是全球的,人类整体的风险在积累。
  
 比如我们依赖的互联网,会不会发生崩溃,虽然概率极低,但是万一发生,后果就是不可想象。
  
 第二、现在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了人类事后处理的能力。
  
 第三、因为现在风险发生的时间、空间、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类对于风险的预警能力下降了。
  
 六、安全悖论
  
 1.犯罪减少的原因:
  
 ·经济的发展
  
 ·娱乐行业的高度发达
  
 ·科技的飞速进步
  
 犯罪率的降低主要是因为1991年,人类发明了网络摄像头
  
 随着摄像头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也在突破。
  
 电子支付的普及,抢劫商铺是极不划算的。
  
 2.随着每个人深度嵌入互联网,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安全
  
 七、总体战
  
 20世纪以前,欧洲战争都是“有限战争”,就是大家拼财力,目标只要敌人低头认输,割地赔款。
  
 这个时候的战争,有点像做生意、炒股,一看情况不妙,就要及时止损。
  
 而现代战争是全民战争,老百姓不是交交税就算参战了。
  
 八、美式帝国
  
 1.美国不是“占有模式”的帝国,而是“”影响力“模式的帝国。
  
 2.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美国在北美大陆上的扩张,是一种同质化的扩张,所以可以大踏步地前进。
  
 3.扩张悖论:
  
 新占领的地方,要统治、要镇压叛乱、要保卫,这都是要花钱的。领土扩大之后,会造成军事防卫的新难题,这些难题只能靠近一步的扩张来消除。而维持这些领土的成本,远远超过新领土带来的收益,而且骑虎难下,导致帝国衰落。
  
 例如:美国吞并菲律宾,导致菲律宾的叛乱,军队成本太高。
  
 九、海权论
  
 1.海权论的基本逻辑:将国内庞大的产能释放到全世界是根本出发点,发展海军和占领殖民地都是手段。
  
 2.美国所需要的扩张主要是贸易扩张,是对主要市场和广阔海洋的自由进入,而不是增加直接控制的领土。
  
 3.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
  
 这不是通常的国家逻辑,而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
  
 4.所以发展海军,是为了让中国通过更积极更有扩张性的全球贸易,变成一个新兴强国。
  
 十、修昔底德陷阱
  
 1.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现存大国也必然要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不可避免
  
 十一、平庸之恶
  
 1.官僚主义,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2.分拆的坏处,最极端的事——大屠杀
  
 3.分拆使杀人变成流水线,没有任何一个人需要对那么大的悲剧负责。
  
 4.平庸之恶:许多的邪恶来自于一个人的浑浑噩噩,不在乎自己的身边发生什么,也不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什么含义,会带来什么后果。
  
 十二、反直觉的经济学
  
 1.卖钢琴的虽然单品利润率高,但是一年也许只能卖出去几台,但是有的商品,如矿泉水,单品利润率低,但是每天都在大量走货,其实赚的比钢琴多。
  
 直觉和事实的差距
  
 2.广告费是浪费吗?
  
 虽然广告费用都有最终消费者承担,但好的广告其实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广告的本质是创造了规模效应,这个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由商家、消费者和广告媒体三家瓜分。
  
 十三、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
  
 1.技术进步只会短暂地带来失业,从长期来看,就业机会总体上是在增加的。
  
 2.人工智能这次造成的失业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规模大,第二是时间快。
  
 3.我们失去的可能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的职位,一个汽车司机的职位,但是创造出来的,可能是一个程序员的职业,一个游戏设计师的职业。
  
 4.新创造出来的职业也许是服务业,比如专门上门叠衣服的叠衣师。
  
 5.这样的服务业诞生与别的没啥关系,只和一件事有关系,那就是社会总体财富的增长。
  
 人们会在新的生产力水平上发现新的工作。
  
 6.例如:叠衣师/育婴嫂/上门厨师/旧物废物处理等
  
 十四、学校的作用
  
 1.面对面的教育真的过时了吗?
  
 “古典式”学校教育不仅没有消失的危险,甚至连衰落的迹象都没有,还反而越来越重要了,从中国学区房的高价还一路上涨就可以看出来。
  
 2.互联网教育,获得知识,非常简单,但是放弃和中断学习,也是同样简单。
  
 3.上正规学习,都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得到一套约束办法,让你不能或者不舍得轻易放弃。
  
 4.办公室工作,也是因为众目睽睽之下,你好意思上班睡觉或者打游戏吗,效率会高很多。
  
 5.主动加入一个好的约束环境,大多数所谓培养自律的办法,本质上都是找到合适的他律。
  
 成年人区别于儿童的,就是成年人必须承担责任,所谓责任,就是别人对你的约束和要求。
  
 十五、角色意识
  
 1.在现代社会,你至少有两个人格,就是生活人格和职业人格,他们经常是很不一致的。
  
 作为一个空姐,不管你心情好坏,面对乘客时都要保持微笑。
  
 2.什么是职业化,不是在工作技能上有多高超,而是你学会把自己的生活人格和职业人格分开,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候,扮演合适的角色。
  
 3.感悟: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不是口是心非,也不是道德瑕疵,就像律师不管多讨厌一个人,接了他的案子,就要为他尽力。这也是体育精神,我们可能私下是朋友,但是到了场上,我们是对手,就该拼尽全力,赢得胜利。

20170609-罗辑思维

2. 010 奇奇怪怪的知识增加了-《罗辑思维》历史篇

看了这本书,奇奇怪怪的知识增加了。从宏观上了解世界,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知道的历史真的靠谱吗? 
  
 因为“ 历史层累说” -我们看到的古代历史,是在转述的过程中,逐渐一层一层地被累加上去的。越到后来,说的历史就越久远,越到后来,中心人物的故事就越丰富。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历史,已是经过了层层加工。 你还会觉得靠谱吗?
  
 
  
  
  明明有机会,美国为什么不一直扩张? 
  
 因为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过度扩张,人种、文化、经济水平发展不一样,统治风险增加。
  
 也因为“ 扩张悖论 ”-占领一个地方,要统治、要镇压叛乱、要保卫,都要花钱。然后还会出现 一个可怕的自我激发效应,领土扩张后,会造成军事防卫的新难题,这得靠进一步扩张来消除。最后,维持扩张的成本,大于收益,骑虎难下,导致帝国衰落。
  
 美国是一个“ 成本敏感型 ”国家,不想增加因扩张引起的财政负担。所以不做“占有式”帝国,而是着力打造“影响力”模式的帝国。
  
 
  
  
  战术思维VS战略思维。 
  
 同样都是用资源达成目标,战术思维和战略思维有三层不同。
  
 1 目标不同。
  
    战术思维:赢;战略思维:下一个均衡点的达成。
  
 2 过程特点不同。
  
    战术思维:不断积累本方力量;战略思维:从中掌握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3 实现手法不一样。
  
    战术思维:解决当下矛盾,得出一个确定结果;战略思维:从这个均衡向下一个均衡转化,不解决矛盾,只转化矛盾。
  
 
  
  
 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3. 读书笔记 | 《罗辑思维之认知篇》

罗振宇的系列书籍,根据所推荐书籍的核心观点去解读,值得反复咀嚼。
  
  
 
  
  
     1、所有的选择难题,本质上都是视野狭窄带来的。偏好不够用了,那就扩展一下看看概率。概率不够用了,那就扩展一下看看运气。运气也看不清了,那就扩展一下看看公共利益。甚至公共利益也看不清,那就扩展一下,想想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总之,格局越大,选择就越容易。
  
     2、意义炼金术——意义这玩意儿,它本身不能用理性来考问。意义的价值,是为我们排除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开始行动。 只要把视野放宽一点,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个人做出事业,还是整个人类积累出文明成果,都不是正确认知兑现的结果,而是在一堆胡乱的意义中瞎打误撞的巧遇。
  
     3、斯多葛派最重要的心法:「爱我们所爱,但要知道我们所爱的都如朝露。」控制能控制的,无法控制的要放手。
  
     4、认知复杂性是一个不能纵容的坏东西。对付它的办法有两个:第一,升级认知,用智慧把握它;第二个恰恰相反,缩窄认知,用一个迷信屏蔽它。这个世界上,牛人和傻人,各有各的福分和机缘,就是这个道理。
  
     5、迷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其实是承认不确定性,是承认随机性,承认有些东西不可解释,不可预测,并且欣然接纳它带来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认知能力不错,他得具备两个要件:第一要有科学精神,第二还要学会接受随机性。
  
     6、不要迷信信息输入,要行动,根据自己的当下问题去不断试错。 碎片化地了解一个门类的知识,不仅有用,而且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做知识的游牧民族,不要给自己划定边界,多元思维模型)

读书笔记 | 《罗辑思维之认知篇》

4. 读《罗辑思维》有感

      【篇一】《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篇二】《罗辑思维》读后感        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
        【篇三】《罗辑思维》读后感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5. 《罗辑思维》五本书

今天下午,终于读完了罗辑思维出版的五本书:《罗辑思维》、《罗辑思维2》、《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罗辑思维: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这五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根据他在优酷上的演播节目来的,有些内容已经听过,所以看的很快。罗辑思维对我而言,是一种开阔视野的方法,是一种世界观。我比较认同罗振宇所宣扬的价值观,金钱观、商业观、技术和互联网,以及他口中所说的保守主义。
  
 罗振宇的保守主义,于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之前我也是比较喜欢巨变、变革等诸如此类的字眼。但是听过罗振宇的说法之后,我倾向于接受保守主义了,渐变比巨变更符合自然规律。巨变往往难以控制,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所有人都不期望的。
  
 印象比较深的几期,是关于曾国藩、王阳明的几期,自己对他们很感兴趣。再有就是《疯狂的投资》这期,非常喜欢。

《罗辑思维》五本书

6. 读《罗辑思维》有感

 【提要】本篇《《罗辑思维》读后感_》由我为需要读后感作文素材的朋友精心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内容如下:
    (一)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二)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7. 《罗辑思维》读后感

      【篇一】《罗辑思维》读后感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篇二】《罗辑思维》读后感        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
        【篇三】《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罗辑思维》读后感

8. 罗振宇《罗辑思维》语录

  
  
      有三种类型的能力可以决定你的未来,第一种是让自己变得牛逼的能力,第二种是有让周围人都愿意来帮助自己的能力,第三种是混不好也无所谓,想得开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练成任何一种,人生就有奔头。
  
      ——罗振宇《罗辑思维》
  
      你面前有三个政治家,我告诉你他们的基本情况。
  
      第一个人有点儿迷信,决策的时候经常要请教一些算命先生,而且这个人有婚外情,自己还是个老酒鬼,抽烟也没有什么节制。
  
      第二个人上大学的时候吸过鸦片,被他的老板开除过两次,自己是个老烟鬼,还是个酒鬼。
  
      而第三个人是个战斗英雄,平生不近女色,也不蓄私产。就这么三个人,你说你选谁?我告诉你谜底:第一个人是罗斯福,第二个人是丘吉尔,而第三个人是希特勒。
  
      ——罗振宇《罗辑思维》
  
      自由主义的人生观,无非两句话。第一,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我们尽可能不让别人强制我们。换种说法,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罗振宇《罗辑思维》
  
      行事讲规则,成功靠运气。
  
      对精子而言,大规则是,跑得快的胜出。
  
      但实际上,最终胜出的都是走狗屎运的。
  
      所以,学习心法无非是——
  
      懂大势,勤努力,信运气。
  
      ——罗振宇《罗辑思维》
  
      人就是这样,一旦真正富有,难免就会好奇。
  
      ——罗振宇《罗辑思维》
  
      “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向真诚。
  
      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往往山穷水尽的时候,
  
      真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办法。
  
      ——罗振宇《罗辑思维》
  
      唐德宗时,张光晟搞叛乱。
  
      后来又投降,但最后仍不免被处死。
  
      张在临死前说:“传语后人,‘ 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
  
      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 一不做,二不休。”
  
      哪怕是当一个“坏女人”——
  
      也要当到空前绝后,挖空心思的程度,也许才会有善终。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极客”的世界。
  
      ——罗振宇《罗辑思维》
  
      无论再过多少年 或者历史的.车轮被推向何方 在这世上 成功者与失败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大致相等
  
      ——罗振宇《罗辑思维》
  
      你看我们受的教育哈,总是要防止学生有了点成绩就骄傲,其实骄傲怎么啦!这点人性上的小小缺点,难道不是对天才的奖赏嘛?人性上的缺点其实经常是创新的动力啊!
  
      ——罗振宇《罗辑思维》
  
      在历史的“千层饼式”的层垒结构中,
  
      每一代人都会占据一些无法抹去的位置。
  
      比如,在扑克牌中——
  
      黑桃K代表大卫王。
  
      红心K代表查理大帝。
  
      梅花K代表亚历山大大帝。
  
      方块K代表凯撒大帝。
  
      以后,不管多么牛逼的帝王,再也没有多余的位置了。
  
      我们这一代人,会在历史中留下什么不可抹去的东西呢?
  
      ——罗振宇《罗辑思维》
  
      一方面,剩女不是缺男人,而是根本看不上那些男性而已,所以很多父母会劝她们不要太挑剔。可是另一方面,凭什么不挑剔?从哺乳动物开始一直到人类,雌性动物扮演的角色就是挑剔,就是去寻找那些在斗争中胜利的雄性,然后传承后代。
  
      ——罗振宇《罗辑思维》
  
      年轻人在城市获得的更多东西,远不仅仅是肉身之间非延时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见识。其实见识跟经济地位和聪明程度没多少关系,和是否在大城市生活有关。
  
      乡村或者小城镇并非没有天才,而是天才也许永远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天才。只有在能提供大量机会的城市,每个人生命中的种子才可能被激发,被照耀,然后完成一次闪亮。
  
      ——罗振宇《罗辑思维》
  
      他妻子非常爱他,也是他的表姐,在嫁给他之前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我非常爱你,但是你这套理论把上帝算是彻底给得罪了,我嫁给你之后,我们相爱一生之后在天堂还能重逢吗?”达尔文后来在日记里也写道,他说:“每到深夜的时候,我经常抱着这封信把它贴在脸上沉痛地哭泣,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在天堂,我和我的妻子能不能相逢。”
  
      ——罗振宇《罗辑思维》
  
      很多年轻人都认为北上广深的房子太贵,在这个地方长安居大不易,还是回老家吧。这个口号前两年很流行的呦,可这两年怎么样?这些年轻人都蔫不出溜地回来了,为什么? 他们发现老家更没机会。相反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相对来说制度建设比较规范,不需要认识熟人或投亲靠友,就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是最大的区别。
  
      ——罗振宇《罗辑思维》
  
      世界上最不明智的事情,就是限制人的自由。
  
      ——罗振宇《罗辑思维》
  
      一个人如果想拥有一个未来,那一定是和其他人一起的未来。
  
      ——罗振宇《罗辑思维》
  
      八十岁的老人可能在这个时代新生,七八岁的孩子也可能永远留在了过去,虽然同样是沉沉的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有的人生活在晚上十点,因为他留在昨天,有的人生活在凌晨两点,他必将迎来未来。
  
      ——罗振宇《罗辑思维》
  
      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之后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之后还会活很久的人。
  
      ——罗振宇《罗辑思维》
  
      互联网带来了便利,改变了生活娱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等等。但这扁平化的虚拟真实交杂的世界,却也带来了恐怖。
  
      人们从未如此空前地乐意展示自我,而其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当有人说通过我的名字查到了我的各种信息,着实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就是互联网!
  
      ——罗振宇《罗辑思维》
  
      可是作为一个手艺人,作为一个插件,在市场当中,你所面对的衡量个人价值的整个环境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说,市场是一个最公道的价值评价体系。
  
      市场是靠无数节点和你联系之后,在你身上形成一种定价机制。
  
      ——罗振宇《罗辑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和人的协作变得更加自由,那么衡量一个节点价值的方式,就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在一个组织内部,无论是政府机关组织,还是一个公司的组织内部,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是什么?是领导啊。一个人干得好不好,讨不讨领导喜欢这是关键。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个人的偏好,都对一个人的市场价值产生致命的影响。而个人喜好这个标准的不确定性恰恰非常大。也许他就是看你不顺眼,那你这一辈子可能有几年就要被蹉跎掉。
  
      ——罗振宇《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