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出工整的对联?

2024-05-14

1. 如何对出工整的对联?

要对对联,先要通过平仄关。
        对联分为上下联,如何判断,根据最后一个字来判断,如果我们上过小学,那么应该知道,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发音,分别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譬如以“a”为例,分别为“ā á ǎ à”,古人把第一声称为“阴平”,第二声称为“阳平”,合称“平声字”,简称“平”;把第三声称为“上声”,第四声称为“仄声”,合称“仄声字”,简称“仄”;现代人的发音和古人的发音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就是我刚刚说的四声,依据标准是《新华字典》;古代人是五声,除了现代普通话的四声以外还有个特别的发音叫“入声”,发音短促且逼仄,依据标准不同的朝代有不同对应的韵书,如《佩文诗韵》、《切韵》、《广韵》、《平水韵》等,现在已经归纳进现代汉语的四声里了,唯有一些地方用语如粤语里面还保留着。
        所以我将现代人的发音简称为:“今声新韵”;古代人的发音简称为“古声旧韵”。这样容易区分。
        其次,平仄关至少包含了:
        a、辩平仄。起码我们要懂得每一个字的平平仄仄吧?我们就以今声新韵来说,《新华字典》我们得熟悉;不熟悉就翻字典了!
         b、识平仄。懂得平仄应该在对联里面怎么用。对联分上下联,一联叫出句,一联叫对句,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定上下联,上联指最后一个字通常是仄声字,下联指最后一个字通常是平声字,很少有特例的;
        c、用平仄。对联撰写的标准是同句平仄相间,对句平仄相反。这里说起来简单,但展开来就比较复杂。譬如,我们以7字联来举例,就有两种基本句式,称之为“律句”,有两种基本句式的变体,称为“拗句”,我们以律句为例,那么就是:
         律句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律句二: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且,它们彼此又是极为工整的对联格式。
        此外,平仄还有“窄对”(平仄一字不能错)和“宽对”(简单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针对七言对联而论的,若是五言对联,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姑且将其列为“宽对”好了,那么下联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须是仄、平、仄,这样下联的平仄就应该是:
        律句一:囗平囗仄囗平仄
        律句二:囗仄囗平囗仄平
         ——把这些弄明白了,对联的平仄关就算基本上过了。
        以上我用的知识依据的是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教授(1900-1986)的《诗词格律》,如果不清楚,自己去百度吧!

如何对出工整的对联?

2. 对联怎么样才算是工整?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3. 如何做对联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
  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赞,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综上所述,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

  下面是一些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
  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
  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
  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
  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
  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
  会现实暴露无遗。

  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
  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
  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
  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如何做对联

4. 如何做对联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可以分说两事。

5. 如何做对联

要想了解对联怎么对,就要普及一下对联的知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体,拥有严谨的格律,用现代话来理解,至少具备六大基本要素,即:①字数相等,②内容相关,③词性相当,④结构相称,⑤节奏相应,⑥平仄相谐,我们以当前社会上最为流行的征稿70万元大钞的东莞观音山公园的征对对联为例,列举如下:
        观音山上观山水
        ①字数相等:7字,故下联也要七个字;
        ②内容相关。不仅仅是描述的内容,而且对联还特别限定了必须是广东省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面的景点,那么就更要命了!范围更狭窄了!我们姑且当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观音山上观山水”,可以理解为:A、我们爬上东莞市的观音山上去观看风水;B观音菩萨在观音山上观看风水,那么下联就要跟这句对联的意思有所关联。
        ③词性相同+④结构相称:上联是:名词(观音山:地名)+方位词(上)+动词(观)+名词(山水),下联也必须是这样的结构,同时“观”字在这里既是名词(观音)又是动词(观山水),一词多性,且“山水”又是个并列词语(山和水是并行的词语,那么下联也要这样的结构!同时,大家注意,第一联第一个字、第五个字是“观”、第三个字、第六个字是“山”,这两处的重复用字也属于结构,也要在同样的位置有同样重复的字同样的词性相反的平仄,无疑又增加了难度!
        ⑤节奏相应。上联是:3+1+1+2(“观音山+上+观+山水”)=4+3(“观音山上”+“观山水”)结构,那么下联也必须是一模一样的。
         ⑥平仄相谐。所谓的平仄,是指汉语发音的音调,古音分两大类五音调,其中用现代汉语的音调来描述,即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属于平声字,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和入声(古音(现代普通话话没有了,仅存于地方语言内,如粤语等)属于仄声字。对联的规律是上联的平仄要和下联的平仄恰恰想法,且无特殊语言的前提下,最后一字是仄声字的为上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字的是下联,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下联的平仄推出来: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下联:囗囗囗囗囗囗囗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外,平仄还有“窄对”(平仄一字不能错)和“宽对”(简单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针对七言对联而论的,若是五言对联,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姑且将其列为“宽对”好了,那么下联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须是仄、平、仄,这样下联的平仄就应该是:
        下联:
        平仄:囗仄囗仄囗仄平
        其次,对联的九大禁忌也要熟悉,不然写了错句,行家一看就会知道你的底细: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这个我就不赘述了。
        ——然后我们依据这六大元素来对一位网友出的上联:
        上联:无罣碍
        平仄:平仄仄
        下联:
        平仄:仄平平(也可以是:仄囗平。虽然要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但由于这是“1+2”的结构,所以反而是第二个字可以不拘平仄。属于特例。)
       其次,分析这幅上联的含义,显然是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心无罣碍,无有恐怖”的缩写,那么下联也要对上与佛教有关的内容。因此应该对:
        上联:   无罣碍
        下联1:得出离(“得”是入声字,属于“仄”)
        下联2:出凡尘(“出”是入声字,属于“仄”)
        下联3:度众生
        下联4:见真如

如何做对联

6. 如何做对联

1:上联:大江南北处处风光好 
下联: 
长城内外个个笑颜开  
黄河内外时时捷报传

2:上联:春回大地东风迎旭日 
下联: 日暖神州春烟荣万木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7. 如何作对联?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
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何作对联?

8. 怎样写对联才能显的更加工整呢?

1、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平八稳,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报喜,八面威风,九九回一,十全十美。
2、一帆风顺,两人同心,三羊开泰,四喜临门,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进宝,久久登科,十全十美。
3、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4、一生幸福,二人同心,三年抱两,四季如意,五福临门,陆续添喜,出进平安,八面玲珑,九九吉祥,十全十美。

5、一叫惊人,二龙细珠,三羊开泰,四面八方,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九回一,十全十美。
6、一面红旗,二龙戏珠,山(三)花烂漫,四处芬芳,五颜六色,七村八寨,九九锣鼓,十一国庆,祝福你百事可乐,千喜万福,事事顺意!
7、一而再再而三,事事如意,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彩生活,八面玲珑,久盛不衰,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千禧之际,万贯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