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洪承畴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05-16

1. 在历史上,洪承畴是一个怎样的人?

 ——史鉴清流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一)“贰臣”说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狭龊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破南京,要在石头城搞一个大的悼祭清军阵亡将士的法会。操办时,他早年学生金正希望门投谒,说是“百篇文章请老师指点指点”。洪承畴多年兵戎,厌听文事,托以目疾“看不清字”。金说:“不妨。学生读给老师听。”于是当众展卷,亢声朗诵,抑扬顿挫掷地有声,却是《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同时还有一位被俘的老将军囚在南京,洪承畴念及旧日情分劝他投清。这位将军掩耳大叫:“你们别骗我,我根本不相信洪亨九会投降!这个洪承畴一定是冒牌货、是假的!哪有像洪亨九那样受恩深重的人会投降的!你们一定搞错了!”这两件扫兴事出来,二人同日赴难。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左庶子。后屈节事清,官国子监祭酒,不久,请假归。吴伟业的诗有一些歌咏明清之际的时事,如《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圆圆曲》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松山哀》写洪承畴战败降清,甘心为敌效劳,消灭抗清力量,含有讽刺之意。诗中写道:“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
  钱泳《履园丛话》载,明未崇明有一个叫沈百五的,名廷扬,号五梅,家甚富。他曾在一个客舍碰到洪承畴,当时洪不过十二、三岁,相貌不凡,谈吐不俗。沈认为当时洪虽然贫困不堪,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于是,就把洪邀到自己家中,供给衣食用项,还替他请了老师。洪对沈感恩戴德,称沈为伯父。后来洪果然身居要职,沈也因献粮有功而被封官。几年后,洪承畴降清,又做了大官;而沈百五却狭隘认为,大明臣子怎能投降异族!结果成了清朝阶下囚。洪承畴到牢房看望,劝他投降,沈故意当作不认识,说:“我眼睛已瞎,你是谁?”洪说小侄是洪承畴,伯父难道忘了吗?百五大声斥责说“洪公受国家厚恩,早已殉节了,你是什么人?想陷我于不义吗?”就这样,洪承畴被斥退了,而沈百五也就殉难于南京的淮清桥下。
  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夹头夹脑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二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借题发挥,就是要为前明遗民出一口恶气。
  洪承畴做了清廷高官后,一次在阴历“谷雨”与客人对弈。其间丫鬟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张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洪客人续下联,客人道:“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他高官厚禄,威势显赫,但亲朋故旧却视之为奇耻大辱。
  洪承畴任五省经略回乡省亲时,择地于泉州市旧城区东部、东接菜巷、西至西边巷处(在东街通天宫对面的一条小巷)建造豪华府第,人们称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
  他所建府第,当时竟没有一个亲人愿意居住。传说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到家乡搬请母亲。他母亲深明大义,故意穿着出嫁时的衣裳,端坐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其弟痛于国亡兄降,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英都造了一只船,偕母坐在船里,泛于江上隐居生。后人为纪念他的民族气节,在他舶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洪承畴的妻子莲心愧于丈夫的变节,愤然剃光头发住进尼姑庵。
  亲故不齿,乡里难容。洪承畴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府衙,同时也留下“洪衙埕巷”这个古街巷名。
  相传泉州桂檀铺有一“双忠庙”,系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所建,祀唐朝的许远、张巡。当时洪承畴已降清,其弟深恶痛绝,于是在该处建立此庙,而庙中的许远两个手指头正指着洪承畴家的大门。
  乾隆帝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贰臣传》,但因其功大,列于贰臣甲等。
  (二)肯定说
  明朝忠臣的产生,正如黄宗羲所说,最大冲动产生于东林党运动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义。但是同时,东林党运动也引发激烈党争,一直持续到南明也没有停止,导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随者的分裂。党争对于明朝的危害是持续性的这些明朝忠臣强烈反对入清朝为官,他们蔑视“汉奸”,鄙夷这样的叛国行为,在前一个版本的词条中说他们“惊讶的发现,那些通过与清朝政府合作的叛臣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法律改革,并且逐渐取得了成就,国家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大清政权越来越稳固,而这些改革,在明朝根本就无法进行。”
  明遗王邦畿 《耳鸣集》自序:“十年以前不复存,十年以后不敢存,其或托微辞以自见,亦自听之,人不得已而听之也,故曰耳鸣云”的诗中也多有揭露清朝统治下的黑暗情形有诗云“已知世界全无地,遂令波涛尽拍天” 戊子歌(揭露清军罪恶) “鸠居雀巢,主人鼠窜。不能鼠窜,朝夕供餐。虽则供餐,犹怒不繁。束刀入市,夺民之食。驾言行迈,掳民供役,千里不犯,中道绝息。嫦娥者妆,罗列成行。几微失意,饮剑以亡。或挞未死,逐出路旁。见者饮泣,不敢匿藏。……民之憔悴,莫甚于此。” 癸巳岁 “天地已如此,人民岂复论?卖田供赋税,得米鬻儿孙。辛苦将谁告?忧思只自存。念予还有姐,饥饿在南村”
  “昔时鬼少今鬼多,昔时鬼子多白头,今时鬼子多缺头。缺头持头来,持头续头去。老僧面向鬼子陈,眼前黑面是仁人”
  然而有些人颠倒黑白,在这个词条的前一个版本有这么一段话“ 明末思想家迷茫于这种现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时,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顾炎武就努力想将个人为王朝效力和为保存文明所区别开来。在《日知录??论正始风俗》中,顾炎武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延续中国的文明,比如儒学、礼仪,那就应该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了腐败无能的明朝政府尽忠的事应该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从另一方面看,为了不“亡天下”,明朝的忠臣甚至应该和清朝政府合作。”
  然而这段话明显是在歪曲乃至侮辱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真实观点是什么?他恰恰是认为清朝的统治是“率兽食人”的亡天下看一下顾炎武的经历,“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 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 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他一生为反清事业奔波劳碌,虽然没有成功,但对清朝黑暗统治的厌恶,却终生没有改变 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说“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对于洪承畴的评价,不能单纯以忠奸来评判。洪承畴确实做了不少危害汉族百姓的事,但是他毕竟为清初中国的稳定做了一些事,他只不过是以清朝官员的身份,镇压了前朝的反抗运动,而并非完全的坏人。
  降清首恶,身为明朝高级官员,却屈膝为奴,乾隆皇帝把他列入贰臣传里真没屈了他。

在历史上,洪承畴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洪承畴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萧一山:“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 “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蔡东藩:“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 李治亭: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3. 历史上洪承畴是一个怎样的人?

 ——史鉴清流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一)“贰臣”说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狭龊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破南京,要在石头城搞一个大的悼祭清军阵亡将士的法会。操办时,他早年学生金正希望门投谒,说是“百篇文章请老师指点指点”。洪承畴多年兵戎,厌听文事,托以目疾“看不清字”。金说:“不妨。学生读给老师听。”于是当众展卷,亢声朗诵,抑扬顿挫掷地有声,却是《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同时还有一位被俘的老将军囚在南京,洪承畴念及旧日情分劝他投清。这位将军掩耳大叫:“你们别骗我,我根本不相信洪亨九会投降!这个洪承畴一定是冒牌货、是假的!哪有像洪亨九那样受恩深重的人会投降的!你们一定搞错了!”这两件扫兴事出来,二人同日赴难。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左庶子。后屈节事清,官国子监祭酒,不久,请假归。吴伟业的诗有一些歌咏明清之际的时事,如《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圆圆曲》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松山哀》写洪承畴战败降清,甘心为敌效劳,消灭抗清力量,含有讽刺之意。诗中写道:“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
  钱泳《履园丛话》载,明未崇明有一个叫沈百五的,名廷扬,号五梅,家甚富。他曾在一个客舍碰到洪承畴,当时洪不过十二、三岁,相貌不凡,谈吐不俗。沈认为当时洪虽然贫困不堪,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于是,就把洪邀到自己家中,供给衣食用项,还替他请了老师。洪对沈感恩戴德,称沈为伯父。后来洪果然身居要职,沈也因献粮有功而被封官。几年后,洪承畴降清,又做了大官;而沈百五却狭隘认为,大明臣子怎能投降异族!结果成了清朝阶下囚。洪承畴到牢房看望,劝他投降,沈故意当作不认识,说:“我眼睛已瞎,你是谁?”洪说小侄是洪承畴,伯父难道忘了吗?百五大声斥责说“洪公受国家厚恩,早已殉节了,你是什么人?想陷我于不义吗?”就这样,洪承畴被斥退了,而沈百五也就殉难于南京的淮清桥下。
  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夹头夹脑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二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借题发挥,就是要为前明遗民出一口恶气。
  洪承畴做了清廷高官后,一次在阴历“谷雨”与客人对弈。其间丫鬟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张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洪客人续下联,客人道:“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他高官厚禄,威势显赫,但亲朋故旧却视之为奇耻大辱。
  洪承畴任五省经略回乡省亲时,择地于泉州市旧城区东部、东接菜巷、西至西边巷处(在东街通天宫对面的一条小巷)建造豪华府第,人们称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
  他所建府第,当时竟没有一个亲人愿意居住。传说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到家乡搬请母亲。他母亲深明大义,故意穿着出嫁时的衣裳,端坐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其弟痛于国亡兄降,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英都造了一只船,偕母坐在船里,泛于江上隐居生。后人为纪念他的民族气节,在他舶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洪承畴的妻子莲心愧于丈夫的变节,愤然剃光头发住进尼姑庵。
  亲故不齿,乡里难容。洪承畴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府衙,同时也留下“洪衙埕巷”这个古街巷名。
  相传泉州桂檀铺有一“双忠庙”,系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所建,祀唐朝的许远、张巡。当时洪承畴已降清,其弟深恶痛绝,于是在该处建立此庙,而庙中的许远两个手指头正指着洪承畴家的大门。
  乾隆帝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贰臣传》,但因其功大,列于贰臣甲等。
  (二)肯定说
  明朝忠臣的产生,正如黄宗羲所说,最大冲动产生于东林党运动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义。但是同时,东林党运动也引发激烈党争,一直持续到南明也没有停止,导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随者的分裂。党争对于明朝的危害是持续性的这些明朝忠臣强烈反对入清朝为官,他们蔑视“汉奸”,鄙夷这样的叛国行为,在前一个版本的词条中说他们“惊讶的发现,那些通过与清朝政府合作的叛臣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法律改革,并且逐渐取得了成就,国家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大清政权越来越稳固,而这些改革,在明朝根本就无法进行。”
  明遗王邦畿 《耳鸣集》自序:“十年以前不复存,十年以后不敢存,其或托微辞以自见,亦自听之,人不得已而听之也,故曰耳鸣云”的诗中也多有揭露清朝统治下的黑暗情形有诗云“已知世界全无地,遂令波涛尽拍天” 戊子歌(揭露清军罪恶) “鸠居雀巢,主人鼠窜。不能鼠窜,朝夕供餐。虽则供餐,犹怒不繁。束刀入市,夺民之食。驾言行迈,掳民供役,千里不犯,中道绝息。嫦娥者妆,罗列成行。几微失意,饮剑以亡。或挞未死,逐出路旁。见者饮泣,不敢匿藏。……民之憔悴,莫甚于此。” 癸巳岁 “天地已如此,人民岂复论?卖田供赋税,得米鬻儿孙。辛苦将谁告?忧思只自存。念予还有姐,饥饿在南村”
  “昔时鬼少今鬼多,昔时鬼子多白头,今时鬼子多缺头。缺头持头来,持头续头去。老僧面向鬼子陈,眼前黑面是仁人”
  然而有些人颠倒黑白,在这个词条的前一个版本有这么一段话“ 明末思想家迷茫于这种现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时,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顾炎武就努力想将个人为王朝效力和为保存文明所区别开来。在《日知录�6�1论正始风俗》中,顾炎武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延续中国的文明,比如儒学、礼仪,那就应该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了腐败无能的明朝政府尽忠的事应该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从另一方面看,为了不“亡天下”,明朝的忠臣甚至应该和清朝政府合作。”
  然而这段话明显是在歪曲乃至侮辱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真实观点是什么?他恰恰是认为清朝的统治是“率兽食人”的亡天下看一下顾炎武的经历,“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 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 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他一生为反清事业奔波劳碌,虽然没有成功,但对清朝黑暗统治的厌恶,却终生没有改变 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说“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对于洪承畴的评价,不能单纯以忠奸来评判。洪承畴确实做了不少危害汉族百姓的事,但是他毕竟为清初中国的稳定做了一些事,他只不过是以清朝官员的身份,镇压了前朝的反抗运动,而并非完全的坏人。
  降清首恶,身为明朝高级官员,却屈膝为奴,乾隆皇帝把他列入贰臣传里真没屈了他。

历史上洪承畴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历史上洪承畴是一个怎样的人?

洪承畴是一位有争议的历圞史人物。他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镇圞压农圞民起圞义有功,官至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后来在与清军作战的松锦战役中,因受到明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掣肘,洪承畴壮志难酬,终于兵败被俘。经过清统圞治者皇太极的劝说,他权衡再三,投降了清王朝;而后,在清王朝统圞一中国的进程中圞出谋划策,参与清王朝中圞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圞姓生灵涂圞炭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观念中,洪承畴是“汉圞奸”,是“奸圞臣”。如何评价如洪承畴这样一生“事二主”的历圞史人物?我和王圞宏圞志进行了交流,后来我根据她的谈话,写了一篇一千五百多字的短文——《王圞宏圞志教授谈评价洪承畴,必须打破封圞建道圞德观》,刊于《文圞汇报》“学林”专刊(1996年2月14日)。 

王圞宏圞志对历圞史人物的评价打破了传统的观点,她认为:中国旧的历圞史观对历圞史人物的评价,并不重视历圞史人物对历圞史进程所发挥的作用,即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圞会进步的作用,而只注重历圞史人物的言行是否合乎儒家伦圞理道圞德的标准,即用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道圞德纲常来衡量。过去说“忠臣不事二主”,这要具体分析,“主”要是“明君”,臣忠于明君,可以为国圞家,为百圞姓做有益的事;但如果其君不明,是庸君、昏圞君、暴君,臣忠于君,那就会有害于国圞家,有害于百圞姓。一般说来,在朝代更替中,后一朝比前一朝更有活力,更有所作为。洪承畴“事二主”,清朝就比明朝更有活力,更有所作为。洪承畴的这一选择,当是不该有太多非议的。 

没有想到这篇短文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讨圞伐声,说这是为“汉圞奸翻案”。同时,还惊动了高层掌管宣圞传的某负责人,批圞评了这篇短文。于是,我“奉命”写了一点“情况说明”,说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应该争鸣,发表不同意见,以还历圞史的真面目。好在其时社圞会宽松,政治清明,以后也未加追究,不了了之。本来我想以此为契机,开展关于如何评价洪承畴这样的历圞史人物的讨论,由此而中止。学术讨论是学术界的事,学术讨论应该发扬学术民圞主;学术与政治有联圞系,也有区别,如果不把两者区别开来,学术与政治混为一谈,动辄用政治来干涉学术,判断学术研究的是非,学者必然顾虑重重,学术就得不到发展。社圞会主圞义学术民圞主是社圞会主圞义民圞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就没有社圞会主圞义的全面发展。 

其实,一生事奉“二主”的人在朝代更换的时候并不少见。对洪承畴评价的不同意见,被指责为“汉圞奸翻案”,无非是说清朝是满族少数民圞族建立起来的政圞权,少数民圞族不能统圞治中国,所以,背明投清的汉圞人洪承畴,就成了“汉圞奸”。这是什么逻辑?不是大民圞族主圞义思想在作怪吗?由洪承畴又引出了如何评价岳飞、文天祥和史可法等人的问题。在王圞宏圞志看来,封圞建统圞治者表彰他们的大节是“忠臣不事二主”,是忠于宋王朝、明王朝,而我们今天表彰他们的大节是反圞对民圞族压圞迫。史可法面对清朝统圞治集圞团的高压政策,举起抗清大旗,表现出威圞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气节,这是应该受到敬仰和表彰的。记得“文圞革”前,如何评价史可法,曾经展开过讨论,当然,那时的学术讨论带有时代印记。 

由于历圞史上对洪承畴存在重大的偏见,王圞宏圞志在写作这本书时更加认真谨慎,她搜集、整理大量史料,还多次到洪的故乡泉州南安调圞查考察,对洪承畴所经历的每一个历圞史阶段、每一个历圞史细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排比;对洪的历圞史功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剖析,得出了洪承畴是一个应该基本肯定的历圞史人物的结论。从宏观史学看,作者立足于我圞国是多民圞族国圞家,评价历圞史人物也应从多民圞族国圞家的角度出发,即,满族是中圞华民圞族的主要成员之一,清朝是中国历圞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以清代明不过是中国历圞史上王朝更迭的正常现象。中国历代王朝的缔造者都曾争取大量的旧王朝的官圞吏到新王朝任职,这可以起到对旧王朝的瓦解作用,以及解决新王朝官源不足的困难。所以,历代王朝的更替都有大批旧王朝的官圞吏到新王朝任职,几乎没有例外,甚至包括辛圞亥革圞命成功以后,新中国建立之时,都有大批的官圞员来自旧政圞权。这些旧朝代、旧政圞权的官圞员不少在新朝代、新政圞权中起着安邦定国的作用,他们是历圞史的光圞明面,而不是黑圞暗面。洪承畴当然也属于光圞明面的历圞史人物。著名历圞史学家苏双碧先生在《洪承畴传》的序言中指出:“《洪承畴传》的出版是用事实奠定了洪承畴历圞史功过的基础,贬斥洪承畴的人仍可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否定书中这些基本的历圞史事实。” 

清乾隆皇帝钦圞定一部《贰臣传》,十二卷,所谓“贰臣”是指在前一朝代做圞官,投降后一朝代之后又做圞官的人。《贰臣传》收录了在清朝做圞官的明朝官圞员一百二十多人,洪承畴是作为重要贰臣列入其中的。乾隆帝贬斥他们“大节有亏”。如何评价洪承畴这样的“贰臣”?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必须发扬学术民圞主,通过学术争论,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讨论。当然,有的学术问题是一时很难得出一个圆圞满的结论的,但只有真正的、充分的学术讨论,才能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5. 如何评价洪承畴这一历史人物

一、根据唯物史观,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是否有贡献来看,洪承畴对人民有益,对社会和国家有功。
洪承畴随多尔衮入京时,针对以往清兵到处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进军江南和云贵,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这就是洪承畴“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再者,他借助入内院佐理机务,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制订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招抚江南时,贯以“以抚为主”的方针,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招降福建郑芝龙,减少战争损失和生灵涂炭。经略西南王省,实行“以战为守”,“广示招徕”,“开垦田亩”等政策,迅速绶靖南疆,实现国家统一。综上所述,洪承畴有惠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功于国家,应予充分肯定。

二、要从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的观点出发来评价洪承畴。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都是同胞兄弟。民族不分大少,应一律平等。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达267年之久,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以清代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洪承畴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属应该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受儒家传统观念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历史以来,人们对洪承畴的评价总是有偏见,说他是“大节有亏”之人,甚至给扣上“汉奸”的帽子,使洪承畴蒙上不白之冤。对洪承畴的评价,关系到满汉两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对洪承畴的评价,千万不能从狭隘的民族心理出发,要将其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

洪承畴顺应历史,背明降清,并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清重臣。我们要颂扬民族气节,但必须将民族气节与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公允评价洪承畴,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如何评价洪承畴这一历史人物

6. 怎么评价一下洪承畴?

一、根据唯物史观,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是否有贡献来看,洪承畴对人民有益,对社会和国家有功。
洪承畴随多尔衮入京时,针对以往清兵到处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进军江南和云贵,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这就是洪承畴“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再者,他借助入内院佐理机务,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制订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招抚江南时,贯以“以抚为主”的方针,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招降福建郑芝龙,减少战争损失和生灵涂炭。经略西南王省,实行“以战为守”,“广示招徕”,“开垦田亩”等政策,迅速绶靖南疆,实现国家统一。综上所述,洪承畴有惠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功于国家,应予充分肯定。

二、要从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的观点出发来评价洪承畴。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都是同胞兄弟。民族不分大少,应一律平等。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达267年之久,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以清代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洪承畴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属应该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受儒家传统观念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历史以来,人们对洪承畴的评价总是有偏见,说他是“大节有亏”之人,甚至给扣上“汉奸”的帽子,使洪承畴蒙上不白之冤。对洪承畴的评价,关系到满汉两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对洪承畴的评价,千万不能从狭隘的民族心理出发,要将其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

洪承畴顺应历史,背明降清,并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清重臣。我们要颂扬民族气节,但必须将民族气节与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公允评价洪承畴,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7. 洪承畴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经历了清初的动荡以之后,到乾隆时期,满清政权已经建立百年,基本完成了汉化。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拉拢汉族文人,他在大力表彰明朝忠臣的同时,下令编纂《贰臣传》。
《贰臣传》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大节有亏”之人,简而言之,里面基本上都是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贰臣。而在这本《贰臣传》中,位列甲等的,就有洪承畴。


洪承畴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厚颜无耻、出卖民族的汉奸,也有人认为他是忍辱负重、曲线救国的英雄,就连清廷,也对洪承畴看法不一。那么,这位位列贰臣甲等的洪承畴,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应该说,在降清前,洪承畴是大明的一位悍将。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陕北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崇祯帝命陕西三边杨鹤迅速平定叛乱。杨鹤手中无将,农民军王左挂、苗美大军又向韩城袭来,情急之下,杨鹤命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


洪承畴自幼熟读兵书,虽是一位文人,但深谙用兵之道,他率领士卒,斩杀敌兵数百人,击退了王左桂。这一战让洪承畴名声大噪,崇祯皇帝提拔他为延绥巡抚。这时的洪承畴仍旧是杨鹤的下属,可是他却对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招抚政策不屑一顾,认为这样只会姑息贼匪。
洪承畴拒不执行杨鹤的招抚政策,他率军四处剿匪,王左挂等巨寇均被他诛杀,死在他手里的流寇多达数万,有的流寇投降也被他诛杀。洪承畴的铁血剿匪政策尽管残忍,但很奏效。崇祯皇帝发现实行杨鹤的政策,大量流寇反复诈降,给明朝带来了巨大损失,他怒不可遏,将杨鹤罢官下狱,让任洪承畴接替他的位置。
洪承畴就任以后,立刻改变杨鹤的政策,实行“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的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后来,“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被被明廷作为剿匪的指导方针,明朝国内的匪患迅速减少。张献忠、李自成等巨寇都被洪承畴打败,起义军陷入低潮。


正当国内稍微安定时,清军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分两路南下,展开对对锦州的围攻战。崇祯皇帝将洪承畴调来,让他领陕西兵,救援锦州和宁远。皇太极看准明朝国力空虚无法久战,对锦州进行围攻,引明军救援。崇祯皇帝果然中计,他拒绝了洪承畴“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的主张,督促洪承畴速战速决。洪承畴无奈,只得率军驰援锦州,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皇太极抓住机会,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了明军粮道,洪承畴部陷入绝境。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但是各部总兵官怯战,主张南撤,就这样,还未决战,明军就已土崩瓦解。


洪承畴部在松山被围困半年之久,明廷始终没有救援,松山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投降清军,清军应邀夜攻,攻破松山城。洪承畴被俘虏以后,绝食数日,以表明忠于大明,死不投降的决心。崇祯皇帝听说以后,辍朝三日,为他建祠,并亲制《悼洪经略文》道:“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明史》)
可是经过皇太极两个月的劝降以后,洪承畴还是投降了。洪承畴降清,对于明朝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洪承畴对于中原格局十分了解,他得知崇祯皇帝自缢,大顺军占领北京城的消息后,建言道“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多尔衮采纳洪承畴建议,果然成功入关。清军入关以后,洪承畴成为清军的急先锋,他镇压汉人起义,攻打南明。


在镇压汉人反抗势力的过程当中,洪承畴势必杀了不少汉人。身为明朝旧将,替清人杀汉人,洪承畴的确不是一位忠臣,说他是一位气节有亏的贰臣也没问题。
可是,洪承畴也不全然是一位厚颜无耻的汉奸,他卖主求荣是真,但他却没有出卖民族。在仕清期间,洪承畴一直力主招抚,避免了江南生灵涂炭。而且,洪承畴还在保留汉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议满清统治集团“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除此以外,洪承畴还举荐了许多明朝的官吏,他提倡兴水利,减轻赋税,发展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洪承畴对于缓和民族矛盾、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只是,说到底,洪承畴还是一位叛徒。洪承畴降清以后,汉人对他无不鄙视痛恨,就连他的母亲也对他破口大骂,他的弟弟发誓不与他同住,携着母亲到船上隐居。


更讽刺的是,连清廷也对洪承畴疏离防备,不论是多尔衮、顺治帝还是康熙,都未曾让洪承畴加入权力核心。洪承畴退休以后,康熙皇帝只授予他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洪承畴牺牲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却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这对于洪承畴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洪承畴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8. 洪承畴是哪里人?怎么样的一个人,历史评价如何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清朝开国功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家世】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曾祖父洪以诜,痒生(秀才)。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有名气,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被朝廷表节孝烈女,累赠一品夫人。父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妻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生子三,长承畴,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峻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出仕】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