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人口

2024-05-15

1. 泾县人口

  泾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泾县统计局  泾县人普办
  2011年7月1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我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人普办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县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这次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县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3]为29955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3358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4031人,下降10.20%,年平均下降1.07%。
  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35673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5953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792人,下降0.78%,年平均下降0.08%。
  二、家庭户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04331户,家庭户人口为29003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3人减少0.3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55332人,占51.85%;女性人口为144223人,占48.1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2.22下降为107.70。
  四、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9904人,占13.32%;15-64岁人口为221670人,占74.00%;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981人,占12.6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0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5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330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为31174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02642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0063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585人上升为444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7606人上升为10407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0977人上升为34265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9951人下降为33593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3017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5802人,文盲率[5]由14.64%下降为11.02%,下降3.62个百分点。
  六、常住人口按乡镇分布情况

  乡   镇
  常住人口数(人)
  所占比重(%)

  全县合计
  299555
  100

  泾川镇
  106144
  35.43

  茂林镇
  16907
  5.64

  榔桥镇
  26156
  8.73

  桃花潭镇
  23273
  7.77

  琴溪镇
  14159
  4.73

  蔡村镇
  14594
  4.87

  云岭镇
  31937
  10.66

  黄村镇
  18094
  6.04

  丁家桥镇
  13600
  4.54

  汀溪乡
  9473
  3.16

  昌桥乡
  25218
  8.42

泾县人口

2. 泾县的人口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户口管理日臻完善,1953年全县第一次普查人口,全县总人口213010人,总户数58205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226619人,其中城镇13516人,总户数60064户。1982年又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335828人,其中城镇26997人,总户数76500户。截至2000年,全县总人口333586人。

3. 泾县有多少人

泾县有多少人 ?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2059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7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498人。2008年末户籍人口355213人,年人均生产总值(GDP)10083 元。县人民政府驻泾川镇。邮编:242500。代码:341823。区号:0563。

泾县有多少人

4. 泾县的概况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境西部。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芜湖南陵县为邻,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面积2054.5平方公里,东西距66公里,南北53公里。辖9镇、2乡、272个行政村。截至2000年,人口34.7万。县人民政府设泾川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泾县置县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自古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古志称“当吴越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据《后汉书·明帝纪》“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地处皖南山区北部,境内山多地少。黄山余脉绵亘县境东南,九华山支脉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是光荣的革命老区,皖南事变的发生地,是四大名笔之一宣笔与文房四宝之一宣纸的源产地。李白于泾县题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2015年) 6月28日,备受关注的合福高铁于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泾县跨入了高铁新时代。

5. 泾县的经济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增长13.0%,分别高于全省、全市0.9和0.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4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75亿元,增长13.9%。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2︰43.8︰33调整为23︰43.6︰33.4。 泾县山多田少,农业生产历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其中水稻占90%。此外,大宗农产品则为桑茶。在封建私有土地制度下,生产力受到极大束缚,耕作粗放,农艺落后,广种薄收,粮食不能自给。清嘉庆《泾县志·食货》云:“泾县从广百余里,而山居其半,水又去其一,可耕作之田仅三分之一(建国后测算,全县实有耕地仅占总面积十分之一,称之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以是水耕火耨,而一岁之食半皆仰给于外”。民国间,平常年景,全县年产大米仅30万石(约合稻谷4300万斤),以民国20年21.7万人口计算,人均口粮只200市斤(稻谷)左右,长期属缺粮县。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农业。1950年始,经过土地改革,继又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各地大兴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推行农业三改,推广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扩大复种面积,全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很快。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全县农业总产值平均以12.3%的速度递增。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48万吨,比1949年增长1倍。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急躁冒进,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全县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农业经济出现负增长,后经调整恢复。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3~1970)全县农业经济又稳步增长,平均以3%速度递增。文化大革命运动,再次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和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全县农业经济又出现负增长。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实行了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生产热情激增,粮油棉以至蚕桑、茶叶等都得到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增长迅速。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3.6万吨,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00公斤,第一次自给有余,结束了粮食不足自给的历史。到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68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6.9%。 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52万公顷,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获得丰收,2012年总产量达到14.48万吨,增长4.9%。茶叶、蚕桑、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值12亿元。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0%,增幅居全市第1位。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增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生猪、家禽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42%和85%。全年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4%,肉类总产量2.41万吨,增长4.5%。 史籍记载,泾县在唐代已有造纸、缫丝、酿造、制陶、铁木器等手工业生产,其中宣纸制造和缫丝生产历盛不衰。迨至清代与民国时期,全县手工业已有采矿、缫丝、纺织、造纸、印刷、食品、酿造、粮油加工、铁木制具、冶铸、建材、建筑、制陶等10多种门类,30余个行业。手工业产品以有独特传统工艺而远近闻名的有:后山剪刀,榔桥雨伞,丁桥麻布,章渡酱菜,溪头干子等等。民国16(1927)年,民营丛昌火柴梗片厂开办,用柴油机为动力,有专门机床生产梗片,自此泾县始有机械进行生产的工业。至民国25年,全县有火柴梗片厂5家,机器砻坊3家,生产主要工序,由机械运作。其余有煤矿、宣纸与土纸纸棚、油坊、漕坊、糕坊、粉坊、砻坊、豆腐坊、酱坊、织布机坊、炉铺、铁器铺、木器铺、裁缝铺等1000多家,皆手工生产。其中造纸业最兴,有宣纸棚40余户、土纸棚户百余户。抗战期间,纺织业大兴,私营棉布机坊最兴时达百余户,并开设官办棉布、棉纱工厂2处,其它各手工行业受战争影响,生产凋蔽。抗战胜利后,受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的影响,多数工业行业难以为继。新中国建立初,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50万元(1980年不变价,以下同),1953年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部分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继又转为地方国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实行合作生产,逐步发展为集体工业。1955年全县有县办全民工业企业5个,县属集体工业企业46个,合作生产社(组)及个体作坊2174个。全年工业总产值970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民工业增加到61个,集体企业仅有8个,个体作坊不复存在,一平二调,盲目上马,严重浮夸,造成经济萎缩。“文革”发生,全县工业走向低谷。1968年工业总产值仅489万元,70年代开始调整恢复,发展了“五小”工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经济改革,全县工业得到整顿发展,1978年全民工业企业发展到27个,县属集体工业47个,并发展乡镇工业37个,全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6375万元,比1971年增长15%。80年代始,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工业企业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全县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1987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28个,县属集体工业36个,乡镇工业176个,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工业2547个,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6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9.1%。 2012年,全县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3.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8%,增幅居全市第3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户,总数达到101户。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34.2%,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拉动全县GDP增长5.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泾县的经济

6. 泾县的介绍

泾县,古称猷州,安徽宣城市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境西部。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芜湖南陵县为邻,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总面积2054.5平方公里,东西距66公里,南北53公里。辖9镇、2乡、272个行政村。截至2000年,人口34.7万。县人民政府设泾川镇。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桃花潭、江南第一漂、查济古民居、黄田古民居等旅游景点。

7. 泾县有那几个镇

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桃花潭镇、黄村镇、云岭镇、汀溪乡、昌桥乡。
泾川镇辖14个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
茂林镇辖15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
榔桥镇辖27个村,1个集镇居委会
丁家桥镇辖14个行政村,144个村民组
蔡村镇辖9个行政村、130个村民组、一个居委会
琴溪镇辖8个村委会,192个村民组,一个居委会,三个居民小组
桃花潭镇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
黄村镇辖9个行政村,195个村民小组
云岭镇全镇辖9个行政村,84个村民组
汀溪乡行政村也大多合并
昌桥乡现辖7个村,134个村民组

泾县有那几个镇

8. 泾阳县的人口

1954年,泾阳县总户数42887户,总人口196827人。1964年,泾阳县总户数41480户,总人口261341人,其中男134141人,女127200人,非农业人口11321人。1982年,泾阳县总人口388900人,与1964年普查结果相比,18年增加127559人,年均增加7087人,年均增长率2.23%。总人口中男性194659人,女性194244人,分别占50.95%和49.05%,性别比例为100.22:100。1982年出生9213人,出生率29.58‰;死亡2127人,死亡率5.84‰;自增人数7086人,自增率23.74‰。城镇人口7748人,比1964年4181人增长43.1%。1990年,泾阳县总人口454360人,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8年增加65460人,年均增长率1.96%。常住泾阳县人口444322人,占总人口的97.79%;在泾阳县居住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外地者2150人,占总人口的0.47%;在泾阳县居住不满一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者177人,占总人口的0.04%;常住户口待定者7710人,占总人口的1.7%。城镇人口27037人,占总人口的5.95%。 2010年,泾阳县总户数143587户,户籍总人口514845人,其中男性269654人,女性245191人。全年出生5818人,死亡3250人,出生率11.3‰;死亡率6.3‰;人口自增率5‰。 2014年,全年县域内出生人口10623人,人口出生率12.04‰,死亡率7.24‰,自然增长率4.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42%,各项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