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让人们知道什么?

2024-05-15

1.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让人们知道什么?

《道德经》主要讲述了人修道的方法以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通俗来讲的话,《道德经》就是讲身为君王要怎么做才能让国家,百姓过得更好,而身为百姓又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道德经》是由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即李耳所写的一本哲学作品,其中包含的思想都是老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感想写出来的。这里面思想丰富,文意深奥,包含众多。
老子写《道德经》想要人们知道“道法自然”这一理念。上面我们又说道《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作品,而众所周知,哲学就是非常的玄幻,主要讲究一个人的理解力。而“道法自然”这一理念是《道德经》中思想的精华。“道法自然”主要指我们人要发自然规律出发,从自然中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道”简单的说来就是指规律,而我们知道规律是不以人的一直改变,转移的,“法”则是方法。我们人不可以违背规律,但是我们可以在规律中找到方法,找到适合社会发展的方法。
想要人们懂得“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从这个字面出发来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我们人做事情要做到顺应自然,不应该与自然相抗争,更不应该违背自然,这也就是指我们人“有为”之中的“无为”。我们的“有为”不可以不叔父我们的内心,不能为所欲为。
《道德经》作为一本哲学作品,其实这里面的涵盖的思想就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并且也很难举出例子来解释。但是《道德经》所涵盖的思想依然对我们现代人是有用的,对我们做事情,对国家的治理依然是有积极作用的,并且《道德经》还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让人们知道什么?

2. 《道德经》让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

1、只有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才能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所以,要平一致,不看重谁,不轻视谁,这样便可被天下人所尊贵。
2、人的成功之道与水一样,至柔至刚皆在一念之间,或许有的人此刻正面临困境,但是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
3、万事万物皆相对,自古便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达摩祖师也说过,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你做了多少善事,感觉自己多么的伟大,其实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随缘。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3. 《道德经》让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

一,老子的道德经创造了独特的东方哲学体系。这种哲学我们称之为自然哲学。在人类婴儿期,世界上大部分的哲学流派都认为,在探索天地的起源、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中,几乎没有例外,是神创造了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他们相信。有独立和人类世界以外的创造者,形成并支配着这个世界。人类在宇宙和自然面前是无力的。只能蹲在神的脚下。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另一个宇宙起源的理念。世界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路创造的。这条路是不可言喻的真理,是推动宇宙万物形成的依据,道似帝先,是一切事物的根据和绝对规律。

道的表现形式是无为的,自然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受道的支配,人的生存方式应该是自然的,应该顺应自然。


二,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也是老子对中华民族哲学的巨大贡献。老子认为,世界由阴阳构成,事物由正反两方面的矛盾构成,矛盾是运动,可以相互转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矛盾发展到相反的方向。

老子的哲学理念其实是辩证法的理念。他反对道人的行动,提出了祸福相依为命的辩证法思想。有趣的国学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法思想应该源于道德经。

辩证法思想也是中国人的方法论。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提出了他的方法论。那是自然法。路是自然的,所以人应该守路。应该适应自然。

《道德经》让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

4.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你真的读懂了吗?


只要中国人,读过一点书的,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道德经》。在古代,这本书虽然不像《四书五经》一样被纳入科举考试的教材,但是,其影响力完全不逊色于它们。即便今天,随便一个知识分子家里,估计都有几本和《道德经》相关的书!
不过,能够把这本书读懂读透的人,估计五千年以来,也没有多少。别看只有五千字,其内涵实在太深广了。因此,读《道德经》,最好是不求甚解,只是读去,久而久之,必有收益!
《道德经》的版本非常多。我曾经向别人推荐过很多的版本。比如宋代的“麻沙本”《老子道德经》,还有王弼的注解本。明代憨山大师的《老子道德经解》。这些都是经典的注本。此外,历史上还有好几位皇帝都注解过《道德经》,在古代经典当中,这本书大概是被帝王注解过最多的了!估计,中国古代的帝王,大都希望实现无为而治吧!


《道德经》雅音吟诵读本:,可以说是迄今最美的《道德经》。用流行的话说,就是颜值超高!简单的描述一下——这是一本由道教真人白玉蟾注解、书法大家赵孟頫楷书、八大山人等插画、民国神童江希张白话、并配上雅音正义的《道德经》雅音读本。


紫清真人白玉蟾注解,体悟《道德经》的经义之美
紫清真人白玉蟾,是道家金丹派南五祖之一。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他小时候很聪明,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后来出家学道,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白玉蟾注解的《道德经》,着重于心性,在诸多《道德经》的注解中独具特色,而且文字简要,直入心源。其文本不仅与汉代“河上公章句”及王弼注释本存在许多不同,而且其断句也是别出心裁的。
例如《养身章第二》,通常第一句读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而白玉蟾则在“为”与“美”之间断开,读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对于前半句,白玉蟾注曰“求为美名”,而在后半句又注曰“不得美名”,由此可见,白玉蟾是反对刻意追求,他所倡导的是遵循自然。


赵孟頫楷书,领略《道德经》的书法之美
赵孟頫是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著名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书写的《道德经》是历代写经的典范。除了大家常见的小楷《道德经》白文外,还有一部就是白玉蟾注解的《道德宝章》。其书法结构严整,笔法圆熟,堪称其经典代表作。
阅读这部由白玉蟾注解、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读本,不仅可以体悟经典之美,还能够欣赏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之美,两者结合,实在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够穿越古今,和古人一起心神交融。


八大山人等插画,诠释《道德经》的意境之美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八大山人的画,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可以说,他的画,是中国古代画家中气质与《道德经》最为相合的。读经典,赏书法之余,再品其画的意境,别有一番风味。


江希张白话语译,每个人都能读懂的至简大道
《道德经》五千言,很多人曾对他进行过白话翻译。不过,要真正翻译好,其实非常难。因为,中国经典所用的文言文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每个字都有无量的意思。但是,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初学者,如果不进行白话翻译,一开始还是难以理解经典中的深义。因此,对经典的白话翻译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部书中,我们采用的是民国神童江希张的《道德经白话解说》中的译文。江希张(1907~2004),字慕渠,山东历城县人。清末时差点被选作末代皇帝溥仪的伴读、民国初年又被康有为誉为“民国第一神童”,他7岁的时候就撰写了一套《四书白话解说》丛书,印行数百万部,轰动中外学坛,建国后又成为了我国首屈一指的化工和轻工业专家。《道德经白话解说》是他10岁左右的著作。其对《道德经》义理之阐发,文字之精要,确实远胜于今日很多人对《道德经》的白话翻译。


和老师一起雅音吟诵,感受《道德经》的音韵之美
古人说读书要三道,心到,眼到,口道。其实。古时候的人读书,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三千年的读书方法——吟诵。吟诵,说直白点,就是怎么读中国传统的经典、诗文。“书读百遍,共义自见”,关键在于会不会读。
而今,上至中国的教育部门,下至国学爱好者,都认识到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5. 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道理啊?

阐述立世为人处事生存之道!截取天地一线生机!严格的来说,截教教主(通天教主)其自身本领强过其三位师哥。只要门徒用心学他都肯倾囊相授,其三位师哥,更注重徒弟自身的秉性与德行!授正道予承德之人。其实阐、截同为道教!道教始祖,鸿钧祖师身负德行与道法。只不过穿授的弟子四人中,唯独通天教主本领最强!通天教主对道法的领悟能力奇高,一个诛仙阵,就要他三位师哥合力才能破解!我觉得同为一脉,相互探讨同进退互相沟通才是真。毕竟(道)阐述的很明确,天地阴阳生万物、坚易折、柔恒寸、上善若水。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道理很简单,含义却包含了天地万物,如果一个世界只有白天的太阳,永无黑夜。万物都不可能长存。如果一个天空永远乌云密布风雨飘摇,万物也不可能生存。只有阴阳交融产生一丝生机,万事万物方可长存,这就是对生命最好的阐述了。如果当今社会,公安警察城管地方政府部门等执法者,权力过于大,甚至欺瞒中央,那假设当地政府要员为了个人政绩与私利,幕后指使黑社会人士,强征强拆百姓房舍,百姓流离失所,社会能不动乱吗?(道德经)这部书从诞生到现今社会都阐述出了事间一切无人处事之道,无论从事任何工作任何职位都值得一读!我深深佩服老子的思维。老子最后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石壁留下道德经,叹言:兴百姓苦、衰百姓苦!道尽人世万物发展规律的一切!真智慧,这是我们国学的魅宝啊。

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道理啊?

6. 《道德经》在告诉我们什么?

《道德经》是一部让我找寻自我的经典,我觉得这个里面所说的“道”,也就是天地人世间恒常不变的规律就是说给我听的,人要找到自我,首先就要认识这些恒常不变的规律才行,其实人的一生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当中非常的渺小,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历史上的极其微小的“点”,无论你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都是一样,所以我们最终能够看清和把握的就是那些亘古不变的道了。
  
        道如果可以言说,那么就不是我们所说的这个意思,所以只可以感受,其实第一章里面的“无”和“有”其实都是道的体现,无是道的原本初始状态,有是道的有形显现的状态,其实都是道,道是变化的,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一旦他有了概念形态,那么就成为了具体物质,就不是我们所说的道了。所以“道”是老子在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甚至高过了天地,它包含: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它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的发动者。具有无限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无”并不是等于零,什么都没有,它预示着一种潜藏的能量与生机,就犹如“橐龠”(古代烧火时候的风箱)里面的空气一般,随时鼓动出来让火燃烧的更旺盛。它可以促进万物的生发,而有则是道从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活动的过程。当我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我们就用“无”字来指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然而这个不见其形的“无”又产生了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来形容这么一个从无形向有形落实的过程状态。我有时候会思考,人类的起源真的如同我们推理的那般,真的是由猿猴进化过来的吗?达尔文的进化论真的是对的吗?这些都无从证明,尽管他提出了有力的证据,但是世界原本之初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谁也不知道,就好似我们不知道宇宙的边界一般,这也许是我们一生都无法知道的秘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真相不存在,所以我并不相信《人类简史》里面所描述的“智人”发展的历程描述,至少抱有很多怀疑的地方。
  
        这个道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且不说道表现的几个大方面的,就从生活当中的小事都能看到道的运作规律,人是属于道的一个部分,那么人性其实也是道的规律,我们一味的强调制度来管理,忽略了德的引导,那么就会陷入混乱之中,这就像秦国统一天下那个时期,政令不严谨吗?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治国,从商鞅变法就一直奉行,武力统一全国之后发现这个政令治国行不通,因为人从思想上没有认同,汉朝时候最伟大的是汉文帝刘恒,我觉得他能够废除前人所一直执行的残酷的肉刑,对天下施仁政,这是一个从内心上仁慈博爱的皇帝,认识到了这个层面,所以汉朝的天下基业长青,与汉文帝刘恒施仁政其实有莫大关系,刘恒是一位深谙道家无为而治的皇帝,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而国力强盛,其实人都有自发向上的能量,就如同生命一般,问题就是出在引导者身上,我们很难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困局,这就好像教育小孩子,用打骂教育非常简单快捷,而引导式的教练式教育见效非常缓慢,人当然偏向效果简单见效快的,所以更多的人就会偏向简单粗暴模式了,这都是一个道理。当然道在不同时期也会发生变化,就好像汉武帝时期爆发出来的能量和战斗力,这个其实也是文景之治之后积蓄能量的一种自然表现,当国力强盛到一定程度,再遭受压迫那么就会自然反抗了,这其实也是道,道并不是主张一味的隐忍不发,其实更多的是蓄势待发,而不是刻意妄为,要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符合规律的发展变化。道其实说的就是对立面在不断变化转换的过程,这个就是规律,我们只要认清了这一点,那么就会客观评价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时间,去做出自己当下应该做出的那个最恰当的选择。
  
       道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却又无处不在,值得我们好好品味,重读第一章给我的感觉是无比亲切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可以指引人一生的经典,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和理解。

7. 《道德经》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道德经》其实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捉摸,用六个“两大”就可以概括其全部核心内涵:
  
 1)两大基本原理:“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
  
 2)两大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和“贞之以无名之仆”;
  
 3)两大基础关系:“道生万物”和“玄生众眇”;
  
 4)两大核心概念:“玄同”和“玄德”;
  
 5)两大应用模型:“不争而争”和“无为而治”;
  
 6)两大终极预言:“理想社会”和“人类共同价值观”
  
  两大基本原理:“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 
  
 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两大基本原理之上的。首先,“对立统一”构建了道与宇宙的关系,这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决定了道的存在,并且通过宇宙的相对性特征推演出了道的绝对性特征。究竟什么是道?涉及的章节依次为:25章、14章、21章和4章。
  
 对立统一同样也决定了圣人的存在。圣人不只是一个臆想的道德模范,他是对立统一原理的必然产物。根据对立统一原理,大众的自私必然导致圣人的无私,两者共生共灭,相辅相成。老子的这一结论直接挑战了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判断,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合理的价值取向。老子认为一个自私的社会是不可能生存的,必须有无私来平衡,也就是圣人必不可少,必须存在。什么是圣人?相关章节依次有:7章、13章和49章。
  
 “公平公正”原理在老子理论中不可或缺,它是道与宇宙互动的行为准则,没有它,道的运动将无法确定。而道的行为准则就是老子理论的社会价值观。许多人在解读老子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老子这一基本原理的存在,所以才会出现极为流行的以儒解老的种种说法。这些说法在老子的理论框架下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公平公正”原理的阐述主要体现在:32章、37章、56章和51章。
  
 “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决定了世界的存在性及其运动规律,也是老子证明其两大终极预言的理论基础。
  
  两大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和“贞之以无名之仆” 
  
 两大运动规律是宇宙万事万物必须遵守的法则,不可抗拒,也不可更改。“反者道之动”是决定单一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一切对立面互相转化的具体体现。整个《道德经》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在阐述与本规律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物求其反而得其正,是老子辩证思维的精彩表述。这部分的理论论述主要在:40章、36章、76章和11章。
  
 “贞之以无名之仆”是第二大运动规律,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平衡,能将系统从各种偏离平衡的状态重新拉回到平衡状态。这一运动规律几乎被绝大多数人忽略了,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公平公正”原理的意义与作用,这导致人们对“玄德”、“三宝”等核心概念的彻底误读。这部分的相关章节有:51章、15章、67章和77章。
  
  两大基础关系:“道生万物”和“玄生众眇” 
  
 这两大关系是老子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内涵。“道生万物”尽人皆知,但人们对“道生万物”背后的运动规律却很少有认识,它就是绝对派生相对。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迁移到我们的相对世界宇宙中,相关类比就是有与无的对立。这一关系的具体表述在:42章和16章,其中关于什么是“一二三”的明确阐述可参见《庄子·知北游》,其它解读均与老子思想不符。
  
 “玄生众眇”是老子本体论的又一大核心结论。遗憾的是,从老子思想诞生以来,就很少有人真正读懂了什么是老子的“玄”和“眇”,以至于“玄生众眇”如此重要的结论没有多少人能够认识。“玄”和“眇”是老子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分别代表“绝对”和“相对”。一切关于“玄”和“眇”的讨论,都是有关“绝对”和“相对”的哲学关系的讨论,相关论述集中在第1章,“玄生众眇”是第1章的结论,而不是人们纠缠不清的“道可道非常道”。没读出“玄生众眇”就等于没读过《道德经》第1章。
  
  两大核心概念:“玄同”和“玄德” 
  
 “玄同”和“玄德”是《道德经》问世以来一直在被人们广泛误读的基本概念,原因很简单,不明白什么是“玄”又怎能理解什么是“玄同”和“玄德”?“玄”在甲骨文中表示两股绳子合成了一股,寓意为正反合二为一,对立面消失,相对转化为绝对。道是宇宙的对立面,道与宇宙合二为一就是“玄同”,换言之,就是道无处不在。相关的讨论主要有:56章、4章和21章。
  
 道之德,就是道之所得,它是整个宇宙。宇宙之所以遵守道的法则是因为道至始至终在为宇宙主持正义,维护系统的公正,而没有夹杂半点道的私利,这就是“玄德”。正由于道的“公平公正”,宇宙万物没有一个愿意抛弃道,所以道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宇宙,道之所得与真实的宇宙完全重合,这就是“玄”,是道之所得与真实世界的正反合一。“玄德”的定义在51章,内涵体现在15章,作用机理表述在67章和73章,但67章和73章经后人篡改后已完全失真。
  
 “玄同”和“玄德”是老子用来表达“公平公正”的术语,可以理解为“公平公正”概念的中华文化鼻祖。“玄同”代表了“公平”,而“玄德”则代表了“公正”。
  
  两大应用模型:“不争而争”和“无为而治” 
  
 《道德经》很大篇幅在阐述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的具体体现就是“不争而争”和“无为而治”。“不争而争”阐述的是“争的艺术”,以不争而达到争的目的。这是老子辩证法则的集中体现,而流行的以儒解老则将老子的辩证艺术偷换成了简单的不争,以儒家的韬光养晦、中庸之道、甚至君子爱人等价值观来诠释老子,彻底抽掉了老子辩证思维的脊梁骨,完全不得要领。这部分的相关讨论有:22章、8章、78章、66章和69章。
  
 “无为”是个至今仍在被广泛误读的核心概念。老子的“无为”是有明确定义的,不是谁想怎么解读就能怎么解读的。“无为”是“对立统一”原理的产物,是圣人与百姓互为对立而导致的一种社会分工,其中,百姓能做的事叫“有为”,做不了的事叫“无为”。“无为”老子最初的写法是“亡为”,表示“丢失的事”。圣人“为无为”被简称为“无为”,指圣人专做百姓所做不了的事,是在为百姓补缺纠过。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圣人与百姓各司其职,形成互补,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会,高效而健康。这部分的内容在:17章、63章、64章、2章和3章。
  
 “不争而争”和“无为而治”是两个行为决策模型,不限于圣人之所为。《道德经》除了讨论“圣人之道”也还讨论了“善人之道”。所为“善人”,就是能够遵循道的准则行事的人,即得道之人。关于善人之道的讨论有:30章、68章、27章和52章,其背后都是“不争而争”。
  
 “无为而治”本质上就是社会分工论,可以运用到任何社会群体的分工与合作,比如政府与市场、大国与小国、老板与员工、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老公与老婆,举不胜举。其基本原则就是各尽其职,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各取所长,相辅相成,形成健康高效的社会功能体,能有序而和谐地运转。
  
  两大终极预言:“理想社会”和“人类共同价值观” 
  
 《道德经》第38章是个极具前瞻性的预言,阐明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治理模式的社会选择性依次递减,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由礼治走向义治,再走向仁治,最后到达德治。道德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它的特征是公平公正,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特权。老子甚至在81章进一步描绘了道德社会的国家形态,其特征是消灭了权力,消灭了国家,从而消灭了战争。由于对老子思想体系缺乏深刻认识,许多人无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中分析解读老子的相关论述,导致各种误读,在所难免。
  
 对老子“公平公正”价值观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完美的再现当属庄子的《齐物论》,这里庄子用“齐物”代表了老子的“玄同”,又从“齐物”推演出了“齐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反映了万物平等,而“齐论”则反映了万言万行的平等,没有是非,没有歧视,以公平公正的态度面对一切。“齐物又齐论”必然导致行为和言论自由,无所约束,自由自在,这就是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和《逍遥游》是庄子对老子“公平公正”原理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阐明了在“公平公正”原理下社会的共同价值观,那就是“平等公正自由”——这才是老庄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现。

《道德经》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8. 《道德经》讲了什么道理?

1、只有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才能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所以,要平一致,不看重谁,不轻视谁,这样便可被天下人所尊贵。
2、人的成功之道与水一样,至柔至刚皆在一念之间,或许有的人此刻正面临困境,但是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
3、万事万物皆相对,自古便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达摩祖师也说过,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你做了多少善事,感觉自己多么的伟大,其实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随缘。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