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2024-04-28

1. 如何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有:

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3、改善植被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质;

4、加强生态系统的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水分制约;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

6、调整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7、改善农田微气象条件。



扩展资料: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由农业环境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大基本要素构成。

农业环境因素一般包括光能、水分、空气、土壤、营养元素和生物种群,以及人和人的生产活动等。

生产者指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和人工林木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物质,除供应本身的生长繁育外,还作为其他异养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生产者又称为初级生产者。

如何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2. 农业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的区别

   
       1、土地退化:进行农业活动需要消耗土壤肥力,但如果只消耗而不去补充,则土壤肥力会不断降低,土壤结构也会逐渐恶化,最后引起土壤侵蚀、土地退化、产量下降等问题。2、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会对森林、草原、湿地带来一定的破坏,这会给野生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3、因控制有害生物而影响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会使用农药来灭杀害虫、杂草,而部分农药对鱼类、哺乳动物具有毒性,甚至会影响到害虫的天敌。
            一、农业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1、土地退化
  (1)农业的基础是土壤,人类进行农业活动需要消耗土壤肥力,这样才能获得丰收。
  (2)若只消耗土壤的肥力而不去及时补充,则土地的肥沃度会不断下降,土壤的结构会逐渐恶化,其保水、保肥能力和稳定性也会降低,最终引发土壤侵蚀、土地退化、产量下降等问题。
  2、生物多样性减少
  (1)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通过采伐、火烧、垦殖、放牧等方式在森林、草原和湿地中进行农业活动,而这些活动会给野生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在草原和荒漠地区,原生草地内的植物因受到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而遭到大面积破坏,土地沙化、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许多野生物种走向灭亡。
  3、因控制有害生物而影响生态环境
  (1)为了灭杀害虫、杂草,提高作物产量,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而部分杀虫剂的毒性会对昆虫、鱼类、哺乳动物产生不良影响。
  (2)广泛使用杀虫剂还会影响到害虫的天敌,导致害虫的种群数量增加。
  4、农业用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农业废水会污染环境,杀虫剂和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进入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2)若大量抽取地下水用来灌溉,则地下水位会严重降低,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从而给湿地、淡水生境带来威胁,甚至可能引发地面沉降。
  (3)蒸发率较高的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容易出现因灌溉引发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盐分在土壤表面积累),从而导致生境恶化、产量下降。
   二、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的区别 
  1、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可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原则,全面规划、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林、渔、牧、副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让各产业之间互相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绿色农业
  (1)绿色农业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保证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农业发展类型。
  (2)绿色农业的主体为“绿色技术”、“绿色环境”、“绿色产品”,使过分依赖农药、化肥的化学农业转变成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
  (3)绿色农业的实质是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也是人类进入绿色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四大功能

分别是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
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地区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
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农业作为绿色植物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农业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
示范与教育功能。都市郊区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程度高,对其他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作为城郊高科技农业园和农业教育园,可为城市居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
总之,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是:充当城市的藩离和绿化隔离带,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和摊大饼式地连成一片;作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的文化与传统,特别是发挥教育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四大功能

4.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


5.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各层次的重要性

人工调控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投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结构
农业环境因素一般包括光能、水分、空气、土壤、营养元素和生物种群,以及人和人的生产活动等。生产者指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和人工林木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物质,除供应本身的生长繁育外,还作为其他异养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生产者又称为初级生产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各层次的重要性

6.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系统生产力是指一定期间内从农业生态系统所能获得的生物产量。它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功能的最终表现。系统生产力的高低,不是仅以系统内某个生物种群或某个亚系统(如种植业)的生产力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来评价,它包括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以及腐屑食物链的生产力。在农田条件下,每年每平方米初级生产的生物产量约为0.1~4千克,平均为0.65千克。次级生产力及腐屑食物链的生产力,则视不同生物种群而异。如1头牛每天消耗饲料(干草)7.5千克,增重0.9千克;1只兔每天消耗饲料(干草)0.1千克,增重0.012千克;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每天每平方米能生产 0.035千克干蛋白质等。因此,农业生态系统中种植业的初级生产和动物饲养业以至腐屑食物链生物的次级生产都应受到重视。为了提高系统的总体生产力,还需要建立系统内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高效能转化系统。一个生物种群常常只利用整个农业资源的一部分,而不同生物种群的合理组合,则能使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在其循环、转化过程中得到多层次、多途径的利用,通过彼此间的相互调剂、相互补偿和相互促进,产生整合作用,其综合效果往往大于生物种群各个分项效果的总和。这种合理的生态结构,在中国农业生产中随处可见。如在鱼塘中放养草鱼、鲢、鳙、鲮、和鲤等多种食性不同的鱼种,构成一个多层次的营养结构,由此产生的综合生态效果,远远超过单养某个鱼种(见池塘养鱼)。高秆和矮秆作物间、套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的总光能利用率;禾谷类作物与豆科作物间、套种,可以兼收培养地力和充分利用光能的效果。在稻作-养猪-养鱼相结合的生态结构下,用粮饲猪、猪粪喂鱼,鱼塘泥作稻田肥料,其农、牧、渔业相互促进的综合生态效果,可超过种稻、养猪、养鱼单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总和。系统总体生产力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以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农业增产。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投入越多,系统总体生产力就越大。不适当地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单纯使用某一种杀虫剂或杀菌剂会由于害虫、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药效;此外,投入物中还常含有镉、汞、铅、镍等重金属,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过食物链的陆续传递和生物浓缩,其浓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富集,不但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使系统的总体生产力降低,而且有害人体健康。

7.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摘要】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问】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回答】
1)提高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途径:①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②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③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④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水分制约⑤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⑥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⑦改善农田微气象条件2)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①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②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禽畜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③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禽畜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消耗;【回答】
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提问】
(1)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S02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2)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②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③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④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回答】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8.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一、现代农业及其特点  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形成了根本的区别,现代农业的特点是:(1)高投入高产出,农业单产水平较高,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较快;(2)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规模大型化,农业生产技术日趋先进,农业专业化和社会集约程度高;(3)广泛地利用生物技术,如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4)大量使用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和以石油为能源的农业机械。  二、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球上几乎没有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农业活动是人类最早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活动,它不但改变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使之成为人工生态系统,而且有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摘要】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问】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一、现代农业及其特点  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形成了根本的区别,现代农业的特点是:(1)高投入高产出,农业单产水平较高,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较快;(2)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规模大型化,农业生产技术日趋先进,农业专业化和社会集约程度高;(3)广泛地利用生物技术,如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4)大量使用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和以石油为能源的农业机械。  二、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球上几乎没有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农业活动是人类最早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活动,它不但改变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使之成为人工生态系统,而且有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回答】
一)农业活动引起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  农业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大量工业原料,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都要消耗土壤的肥力,以获得农业丰收。如果人类只获取耕地的肥力而不及时补偿,就会使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土壤结构会逐步恶化、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和稳定性下降,最终将引起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农业产量会逐渐降低。研究显示,在地球上,50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1英寸地表土。土壤一旦被侵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无法补偿。不适当的农业活动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已成为一个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我国的农业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等也较为严重。  (二)农业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判断一个区域、一个生态系统保护得是否完整,很大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  虽然物种在其长期进化、发展和对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应用日益增长的科技知识来操纵自然,【回答】
在此过程中,人为的活动势必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某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或减少。引起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的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捕猎、生境破坏、人工引种等,同时生态破坏和人工引种通常是为了农业生产,所以农业生产是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湿地被采伐、火烧、垦殖,草场被过度放牧,这些农业活动对野生物种来说是毁灭性的。目前,在草原和荒漠地区,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草地垦殖,使得大量的原生草地植被遭到破坏,沙化和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展,导致许多野生物种灭绝。干旱地区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物种灭绝的速度要比森林地区更快。大区域的生境常被农业生产或其他发展切割成小块,减少了生境总面积,增加了生境斑块之间的距离。生境质量在小片断中恶化,边缘相对于斑块的面积增加,边缘与斑块的面积比增大,没有受干扰的“内部”生境减少。许多物种不能在片断生境中保持最低限度种群,首先遭受灭绝的危险。  农业生产中的人工引种直接影响本地区的生态系统。外来物种可能通过捕食或竞争直接威胁当地的动植物区系,或者通过改变自然生境对当地的生产发生间接的影响。【回答】
农业生产中控制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控制害虫、杂草,提高农作物产量,杀虫剂和除莠剂被广泛运用于迅速发展的农业中。但杀虫剂的毒性,对昆虫、水体中的鱼类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大多数广谱杀虫剂对蜜蜂都是高毒的,蜜蜂会因杀虫剂而丧失,杀虫剂还可通过喷洒源流和农业废水影响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导致鸟类、鱼类、人和野生哺乳动物受害,每年有一定数量的人就因直接接触杀虫剂而死亡。杀虫剂对生物放大作用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别是在有氯化烃存在的情况下。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在生物体组织中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导致有毒物质的浓度在食物链中逐级增加,这就是生物放大作用。它是广泛使用杀虫剂引发的一个严重问题,它直接威胁着食物链中顶级捕食者的生命,也可能威胁人类的食物链。  广泛使用杀虫剂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害虫天敌受影响,害虫种数增加。当害虫天敌被毁灭后,害虫在杀虫剂作用下降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迅速增加,并可能具有抗杀虫剂能力。另外,当害虫天敌被毁灭后,许多潜在的受其天敌制约的害虫物种,将由普通害虫变成次发性病虫害,使害虫种数和虫害次数增加。【回答】
农业用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农业生产用水会对生态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1)农业废水污染水系统,大量的杀虫剂和化肥中的磷、氮进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2)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直接威胁湿地和淡水生境,并可引起地面沉降。(3)在蒸发率高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灌溉引发的关键问题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盐分在土壤表面积累),从而导致生境恶化、产量下降。排水不畅时,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使地下水直接参与土壤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去盐留”,地下水带来的盐分在土表积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五)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能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用高能量来换取高产量,即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以石油为原料或燃料的化肥、农药、机械等来获得高产量。由于现代农业的高能量投入,其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加之耕作、灌溉、加工、运输都需要石油,因而加大了能源需求。(2)大量使用机械操作,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不仅造成了能源的紧张,而且也造成了环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