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有关信息并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知识,利用比较法来分析说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

2024-05-16

1. 收集有关信息并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知识,利用比较法来分析说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省辖市以上城市 ,其土地面积约为9960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536.6万人(2007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东临东海和黄海,江海交汇处,长江黄金水道起点,南北海岸线中段。
  2.交通发达
  铁路:京沪铁路、宁启铁路、沪杭铁路、沪蓉高速铁路合宁段、甬台温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中)、新长铁路、陇海铁路、淮扬镇铁路(建设中)、连盐淮铁路(建设中)、江苏沿海铁路(建设中)、宁安城际铁路(建设中)
  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温州永强机场、台州黄岩路桥机场、衢州机场、舟山普陀山朱家尖机场、义乌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常州奔牛机场、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南通兴东机场、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盐城南洋机场、苏中机场(建设中)、淮安民用机场(建设中)。
  航运: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台州港、温州港、乍浦港、南京港、南通港、南通洋口港、连云港港、盐城大丰港

  (二).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40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4724.96万人(2009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亚 。
  2.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发展以设立深圳、汕头、珠海三个经济特区作为先试先行实验基地,而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则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后方阵地。随着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尤其中央宣布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利用外资探索试验领先全国一步。这次中央发布珠三角发展纲要,又提出深化改革试验区,广东省最近又向中央提出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大有重振旗鼓,领先全国之势。
  (二)珠三角地区,整个产业结构制造业的比重更大一点,尤其以出口外向型企业比例居全国最高。长三角尤以上海为中心的钢铁、汽车制造、石化、航空航天、造船、重型装备等重工业比重较大,技术力量雄厚。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也比珠三角要高一些,其中上海的金融、证券、贸易、航运、物流等更具优势。
  三)整个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水平,长三角比珠三角要强一些。长三角高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聚集优势更加突出。
  (四)珠三角地区,文件里特别注重的是它怎么深化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而这样一个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是长三角所没有的。但长三角围绕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面向东北亚、东南亚及全世界。
  (五)在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方面,长三角是两省一市,“16+1”个城市分布在两省一市,它推进一体化就相对麻烦一点。而珠三角就是广东省的九个市,所以中央要求珠三角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要走得更快一点。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由于两个三角洲各自的特殊性,中央文件给了它们不同的发展任务和不同的定位。
  (六)在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生产总值(GDP)、利用外资、出口创汇等三大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珠三角有的优势逐步被长三角的高速发展替代,长三角发展潜力更加突出。两个地区在全国经济地位和作用十分明显 。

  总体是:长三角强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珠三角更加强调背靠港、澳、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比较了以上地理优势上长三角还有优势:
  1、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区域内合作。
  ,长三角内部的经济分工协作更加紧密,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从而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以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良的投资环境,确立了“龙头”地位。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长三角是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长三角应继续充分发展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从长远趋势看,长三角如果要在世界市场上站稳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向高科技发展的方针,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
  3、加强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良性竞争模式

收集有关信息并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知识,利用比较法来分析说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

2. 1、+结合地理学的生态视角和环境视角,论述如何推进长三角地区绿色一体化生态

治理系统化——从污染物总量管控转向水空间多维管控【摘要】
1、+结合地理学的生态视角和环境视角,论述如何推进长三角地区绿色一体化生态【提问】
治理系统化——从污染物总量管控转向水空间多维管控【回答】
第一,环境协同治理要有明确、统一、协同的法规政策依据。即先立法再治理,这是必须首先突破的障碍,要尽快对现有各区域的环境法规政策进行立改废释,建立明确、统一、协同的示范区环境治理法规政策框架。第二,环境协同治理要加强明确、统一、协同的标准体系建设。即明确环境协同治理的标准或规范,形成明确、统一、协同的污染排放标准库。示范区的环境协同治理标准或规范要有前瞻性,向高标准、严标准看齐,这样才能发挥出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回答】
第三,环境协同治理要加强治理手段的协同、分工和配合。在示范区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对于底线、红线的要求应采用设立排放标准等控制性手段;对于市场性、非强制性的要求,可采用宣传和舆论引导等信息引导性手段;对于更高标准的要求,可采用绿色金融等经济激励性手段。第四,环境协同治理要注意治理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可预期性。环境协同治理要一以贯之,达到时间上的治理协同。要实现环境执法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可预期性,出台和推广执行区域环境执法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按照统一的区域裁量标准落实执法,实现执法的统一协作和稳定预期。【回答】
第五,环境协同治理要推进数字化改革和转型,加强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一方面,要基于数字化手段推进实时在线数据监测和数据的跨区域、跨部门共享,进一步加强统一的数据监测与智慧化、生态绿色的信息平台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基于数字化的实时在线治理,推动以“互联网+治理”为依托的数字化手段在环境协同治理中的应用。【回答】
有的【提问】
你放心我给你好赞论的亲【提问】
我要提问一下【提问】
全球变暖对我国地理环境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提问】
那先谢谢亲爱的[害羞][害羞]【回答】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未来我国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极端热浪更加频繁,强降水及其诱发的洪水增加,海平面进一步上升,沿海地区会发生更多洪水;【回答】
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趋强,同时复合型事件和并发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将增加,特别是热浪和干旱并发事件,以及由以风暴潮、海洋巨浪和潮汐洪水为主要特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和强降水叠加造成的复合型洪涝事件将更常见。【回答】
比如城市化与极端高温事件复合,将加剧城市热浪的严重性,给城市用电带来巨大挑战。城市化还会增加城市和下游地区平均降水和强降水以及由此产生的径流强度,带来城市内涝。对沿海城市,极端降雨/极端河流量与更频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复合,将加大沿海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回答】
有的【提问】
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请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谈谈地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作用【提问】
地理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特定时空层次下的系统有序度和变化。其发展正面临着几大挑战 :①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 ;②人地关系变化速度超过人类认识与预警能力 ;③地球表层系统的模糊性与科学价值精确性存在矛盾 ;④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竞争剧烈【回答】
1,地理学是唯一一个关注于了解不同地区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为什么不同和怎样不同的学科。近年来地震,海啸,火山现象频繁,可是如果大家螚对地貌发生挠曲、褶皱和断裂、产生火山、引发地震和海啸的构造力有所了解或许可以一些可以避免的伤害;同时地理学还能辅助我们了解文化中技术、社会和意识形态成分的框架,以及认识到一个使文化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力量。2,对地理学和地理学论题的学习和关注,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能从不同角度看待每日新闻报道中的国家与国际问题非常重要。对于国际国内一些重大的热门问题,诸如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艾滋病和流行病毒疾病的扩散和传播,国际贸易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粮食供应和人口增长,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动乱,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其地理特点, 而地理学有助于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有地理学的素养,不仅不会对当地问题和世界问题茫然无知,而且还能有机会对处理这些问题的政策制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回答】

3.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有利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有利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扼长江人东海的海口,临江濒海,并处于世界环球航线的附近。

长三角大陆海岸线长近千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乍浦港、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江阴港、南通港等组成了中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港口吞吐量占中国的70%,其中上海港就占35%,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00多个港口有着经济贸易的联系,是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

同时,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流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粮、棉、工业产量占中国1/2的长江流域,具有极为广阔发达的腹地和市场。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的区位优势,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具有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有利区位,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有利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4.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有利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有利的自然区位因素:
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舒适。
位于大江的河口区,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位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
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5. 长三角城市群和珠江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自然条件:1、位于中纬度地区——气温适宜。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适中。
                   3、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4、优良好的驻港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1、交通便利,铁路网密集,水路陆路航空发达。
                         2、农业历史悠久,工业发展较早。
                          3、区域经济发展成熟。
                          4、国家优惠政策。

长三角城市群和珠江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6.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你觉得对长三角城市有哪些影响?

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
 
有助于推进战略落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让各个城市之间优势互补,而且有助于充分调动国家资源推进战略落地。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其中一体化程度极高的粤港澳人口最少、城市群最少,人均 GDP 、城镇化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在长三角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三角需要一个新的经济爆发点,一体化的推进将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结构转型、互通互补,加快推进战略落地。

 
给各个长三角城市带来发展契机
 
同样的分工、城市定位,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唯有城市特色才能快速发展,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傲视群雄的实力,董明珠谈小米空调:如果你的质量没有别人好,技术没有别人强,才会感觉到有压力。长三角一超多强,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将给无锡、宁波、南通等城市发展带来契机,形成完整格局带来新的方向。

7. 制约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理题目

1、产业同构现象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的竞争远大于协作
     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驱使,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生产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特点同化、职能同化现象较为突出;而财政包干体制又促使地方政府争上高税利产业,使长三角地区发展基本处于松散无序的状态。城市间“同质竞争”所导致的产业多样性,使本已形成的产业链不能及时形成规模效应,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资源类似、区位相近、高度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使长三角城市在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竞争激烈而合作不足,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2、地方保护主义仍是一体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长三角地区间存在着各自为政、分工不明、政策差异、过度竞争等诸多“瓶颈”。各自为政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摩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绊脚石”。从城市角度讲,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就是城市间难以展开合作。宁波的北仑港和上海现在正在建设的大小洋山港,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另外,税收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也是造成长三角内市场割据、地方保护现象的重要原因。
    3、环境污染依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软肋
    环境污染是整个长三角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其进一步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已变得十分脆弱。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耕地污染等,使“长三角”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并已出现一些环境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目前,京杭运河长三角地区段、太湖、长江下游段、钱塘江段等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长三角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如果不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对环境问题不采取有力措施,污染将会进一步恶化,并将直接拖累这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4、资源紧张影响到整个区域的投资环境
    2004年夏天,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缺电”,其中江、浙两地更为严重。大面积的缺电使得区域内众多企业经受了“开五停二”或“开四停三”的减产之痛。与“电荒”同时存在的还有“地荒”。有报道称,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县市到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即使通过政策变通的办法,将计划中的农业用地变成工业用地,也只是解了“地荒”的“燃眉之急”。另外,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已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隐患,“管理人才好找、技工人员难觅”的问题普遍存在,技工缺口高达上万人。资源的紧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些外商对到长三角投资开始持观望、等待态度。另外也有部分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由于难以承受缺电之痛,开始向外搬迁。

制约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理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