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24-05-13

1.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首先意味着一方面它会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二:通过开放经济,各个国家可以加入到更广泛的国际竞争中去,刺激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进程还可能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得到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得到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巨大机遇和潜力,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浪潮,席卷各个国家的经济。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国际贸易,引进资本的开放经济会取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更高的资本回报,比较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积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挑战和风险。
  在许多情况下,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甚至要求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的国家让渡和分享一部分国家主权。所以,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要求每一个国家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必须慎重考虑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会给本国宏观经济调节所带来的影响,必须考虑在多大程度上让渡其主权与其他国家共享。当作出这种让步时,它所带来的好处是否值得这种让步。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分别是什么?

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1、区域主义的兴起会促进贸易和投资壁垒削减以及边境内新规则确立,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为我国提供更多贸易和投资机会。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我国推进与世界更多国家谈判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良好环境,有利于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亚太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升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其他自由贸易区,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改善我国对外经贸环境。
3、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自身产业竞争力低、经济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缺陷、经济调试能力弱,对美欧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追求高标准的经济自由化难以普遍认同。而我国坚持以包容、渐进、公正、互惠的理念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完善,受到普遍欢迎。
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TPP、TTIP等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将我国排除在外,会形成新形式的非关税壁垒,造成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效应,制约我国对相关自由贸易区内国家(地区)的出口和投资。
2、美国试图以其主导的TPP强化重返亚太战略的经济基础,瓦解我国与亚太国家的紧密经贸关系,制衡我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3、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原则、外汇自由转移原则等高标准边境内贸易投资自由化规则与我国现行制度、体制存在冲突,超出我国现有承受能力。

扩展资料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
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全球化
参考资料人民网-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参考资料人民网-认清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审时度势)

3. 如何应对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应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应该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其次,要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二)确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尽快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开放型国际贸易体制。(三)研究和实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生产力的分配也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大的动态的调整,我国必须做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其中要着重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四)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保障机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根本转变、逐步实现法治的时期,因此健全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本国法律保障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加紧修补和完善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规,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的法制环境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五)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当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区域合作,注重加强与APEC的经贸联系。要善于从战略的角度去分析,把进入区域化的APEC作为我国进入全球化的一个“试验场”和“练兵站”。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应该采取切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平等。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应对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新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分阶段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要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
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采取谨慎态度,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

能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流中去,是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尽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它作为一种趋势
却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脱离这一趋势而寻求独立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那些希望国富民强的人们,不管喜欢还是厌恶,都必须融
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并且是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流中去。然而,有趣的是,不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如何,愿意还是不愿意,能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
主流中去,本身就是一个不以他们意愿为转移的问题。以资本为例,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被看作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的确有大量资本在寻觅着投入的场所,但
这并不意味着它会在你所希望的时间投向你所希望的地点。据统计, 
80年代后,国际资本的80%在三角地带(美国、西欧、日本与“四小龙”)流动,多数发展中国家被排挤到边缘。198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吸收了世
界流动资本的55%, 
199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2%。而“大多数贫困国家和地区,除了国家捐赠、多边援助以外,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外援资本。[7]这不奇怪,资本是要“吃东西”
的,没有利润的地方它绝对不去,因此,必须“诱”之以“利”才能获得资本。推而论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主流中去,要以做好许多事情为前提。
 
 能否保持输出输入过程中系统的平衡是我们面对的第二个挑战。经济全球化固然开拓了市场,但该市场是双边的而非单边的,当本国产品进入对方市场时,对方的
产品也大量涌进本国市场。由此产生输出输入过程中系统的平衡问题。输出输入过程中系统的平衡问题不是简单的贸易平衡问题,而是商品进出口过程中,特别是商
品进口过程中,以国家为单位的社会有机体或社会系统的适应问题,即我们能否应对滚滚而来的强大的西方物质欲流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冲击。其中包括,电
子、通讯、汽车、农业种植业等比较劣势经济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合理性问题;结构调整和高新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就业压力问
题;金融业、商业服务业所面临的国外同行的残酷竞争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商品市场波动,大量资本出入所产生的金融风险问题;西方影视音像产品的冲击以及与
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矛盾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在输出的同时妥善解决输入带来的上述问题,中国社会机体就会发生畸变,中国社会发展就会遭遇重大挫
折。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听说哪个国家因入世而有灭顶之灾,但已有报道说,拉丁美洲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拉美国家来说,只意味着进口的大量增
加,而出口的增辐则很小,其直接后果是拉美国家外贸赤字增加,竞争力不强的本国企业将受到沉重打击。[8]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不能应对进口的挑战,市场的
开拓就根本不是机遇,或者勿宁说是他人的机遇。
  现有经济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怎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们面对的第三个挑战。如前所述,资本投向某个地方是为了利润,资本所有者进行投资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保证自己所获得的利润能够返回手中。为此,无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
  是跨国公司、财团以及它们的代表——国家政府,都诉诸规则,要求用具有契约性、同构性、高效率的规则保障自己的权益。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要求有一套统一的规则并加以执行。这套规则就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国家的体制或制度,包括其
 
 结构、功能和机制。它们构成该行业、该部门、该国家“投资环境”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现行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机制脱胎于计划时代, 
20年间虽经改革而有很大变化,但对内距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外距离以WTO为代表的现行国际规则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改变这一
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状态的办法似乎一目了然,这就是以“接轨”为取向,深化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WTO的规章制度、现行国际经济交往规则,主要是由西方国家或以西方国家为参照制定的,其基本精神是自由化、私有化、放松经济管制,这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设定存有差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有抵牾。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不能扬弃传统而与先进文化同道,其生命力将会渐次枯竭;但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倘若照搬他人的模式,则会重复东施效颦的故事。
  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机制
转换,就面临着既要“接轨”又不能照搬、既要民族特点又要时代精神的复杂性,能否从多重矛盾的纠缠中走出一条新路,成为中国能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主流中
去和能否在输出输入过程中保持机体平衡的要旨所在。因为,无论引进外资还是开拓市场,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顺乎历史、合乎国情的制度创新。对于后发展国家

5.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分别是什么?

机遇
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2.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们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棘手问题。
3.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经济全球化可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挑战
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2.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3.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分别是什么?

6.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六大挑战
  中国证券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新常态概念意味着新挑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哪些新挑战?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李扬:第一个挑战是投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无论如何绕不过投资。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投资。但投资又带来了产能过剩、增长水分等很多问题,所
以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剩”的悖论,在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解决好这个悖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对投资进行一些新的处理。
 
 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好投什么、如何投、谁来投三个问题。投什么是要偏向消费生态,如何投是要减少负债、增加股本,谁来投是要民间资本来投。对投资进行
处理,一要做好激励机制问题,现行GDP的考核很难对政府、企业起到激励作用。二要做好基础设施投资的商业可持续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调整经济结
构、调整统计方法和计价方式,让这些过剩的产能可以到有大量需求的领域中去。
  第二个挑战是债务率上升和杠杆率飙升。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是
因为发达经济体杠杆率上升、债务上升导致的债务危机。在危机发生时,我国的杠杆率和负债率都不算高,但这几年都飙升了。我国的实体经济总负债杠杆率的占比
目前还不高,但是企业的负债非常高,实际上与国际比较都是这样。
  第三个挑战是城镇化问题。原来城镇化是开发计划,买地、卖地、招商,现在需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重新看城镇化,要从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角度看城镇化。城市化是为了提高效率,城镇化的社会含义意味着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个挑战是房地产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从体制上削弱了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经济社会基础。另外,城镇化战略的转型,终止了住房市场发展的传统动力。
未来城镇化将不再主要体现为开发区化的城市规模扩张,所谓10-20年的刚性需求是否还存在,需要认真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城乡土地一体化时,房价上不
去了。再加上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绝对大于需求量,居民的购房意愿急剧下降。
  中国房地产市场将经历一个五年时间的中期调整。在这一过程中,
金融问题会产生,但金融问题还不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原因在于:一是现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但还没有造成负资产。如果造成负资产就会出现恐慌性抛售现
象;二是金融机构还没有出现大面积亏损;三是中国居民借钱比较少。对房地产市场的短期调控,我不主张采取措施,建议把过去的措施取消掉。因为过去的措施太
多,多到我们无法看到房地产市场应该是什么样的。但要采取长期措施,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十几来年来没有顶层设计,因此,对于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回答。
 
 第五个挑战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可能长期化,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理由有三点: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仍控制在
40%以内,处于国际通行的60%债务率控制标准范围内,但是如果不加以处置,长此以往就会成为大问题;二是中国整体的资产负债表仍然健康,我们可在不对
经济健康造成较大损失和对经济增长速度造成较大不利冲击的条件下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单一制的政体,使得我们也有此能力;三是中国可供选择的去杠杆空间仍然
很大,包括政府资产的转卖、债转股,长、短期债务重组转换,拉长负债久期,降低期限错配风险等。以上使得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其实也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
问题的方案。
  第六个挑战是金融问题。量宽、价高是金融的主要问题。量宽是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但利率很高,这是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这一问
题经常发生并且长期持续,导致我国金融结构中存在种种障碍。理论上说,这一现象阻碍了货币向信用的转移,货币向信用转移过程中,每转移一步就加一下价,最
后到实体经济手中便贵了。

7.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挑战: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8.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新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分阶段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要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
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采取谨慎态度,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

能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流中去,是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尽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它作为一种趋势
却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脱离这一趋势而寻求独立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那些希望国富民强的人们,不管喜欢还是厌恶,都必须融
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并且是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流中去。然而,有趣的是,不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如何,愿意还是不愿意,能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
主流中去,本身就是一个不以他们意愿为转移的问题。以资本为例,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被看作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的确有大量资本在寻觅着投入的场所,但
这并不意味着它会在你所希望的时间投向你所希望的地点。据统计, 
80年代后,国际资本的80%在三角地带(美国、西欧、日本与“四小龙”)流动,多数发展中国家被排挤到边缘。198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吸收了世
界流动资本的55%, 
199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2%。而“大多数贫困国家和地区,除了国家捐赠、多边援助以外,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外援资本。[7]这不奇怪,资本是要“吃东西”
的,没有利润的地方它绝对不去,因此,必须“诱”之以“利”才能获得资本。推而论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主流中去,要以做好许多事情为前提。
 
 能否保持输出输入过程中系统的平衡是我们面对的第二个挑战。经济全球化固然开拓了市场,但该市场是双边的而非单边的,当本国产品进入对方市场时,对方的
产品也大量涌进本国市场。由此产生输出输入过程中系统的平衡问题。输出输入过程中系统的平衡问题不是简单的贸易平衡问题,而是商品进出口过程中,特别是商
品进口过程中,以国家为单位的社会有机体或社会系统的适应问题,即我们能否应对滚滚而来的强大的西方物质欲流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冲击。其中包括,电
子、通讯、汽车、农业种植业等比较劣势经济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合理性问题;结构调整和高新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就业压力问
题;金融业、商业服务业所面临的国外同行的残酷竞争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商品市场波动,大量资本出入所产生的金融风险问题;西方影视音像产品的冲击以及与
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矛盾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在输出的同时妥善解决输入带来的上述问题,中国社会机体就会发生畸变,中国社会发展就会遭遇重大挫
折。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听说哪个国家因入世而有灭顶之灾,但已有报道说,拉丁美洲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拉美国家来说,只意味着进口的大量增
加,而出口的增辐则很小,其直接后果是拉美国家外贸赤字增加,竞争力不强的本国企业将受到沉重打击。[8]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不能应对进口的挑战,市场的
开拓就根本不是机遇,或者勿宁说是他人的机遇。
  现有经济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怎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们面对的第三个挑战。如前所述,资本投向某个地方是为了利润,资本所有者进行投资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保证自己所获得的利润能够返回手中。为此,无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
  是跨国公司、财团以及它们的代表——国家政府,都诉诸规则,要求用具有契约性、同构性、高效率的规则保障自己的权益。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要求有一套统一的规则并加以执行。这套规则就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国家的体制或制度,包括其
 
 结构、功能和机制。它们构成该行业、该部门、该国家“投资环境”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现行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机制脱胎于计划时代, 
20年间虽经改革而有很大变化,但对内距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外距离以WTO为代表的现行国际规则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改变这一
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状态的办法似乎一目了然,这就是以“接轨”为取向,深化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WTO的规章制度、现行国际经济交往规则,主要是由西方国家或以西方国家为参照制定的,其基本精神是自由化、私有化、放松经济管制,这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设定存有差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有抵牾。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不能扬弃传统而与先进文化同道,其生命力将会渐次枯竭;但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倘若照搬他人的模式,则会重复东施效颦的故事。
  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机制
转换,就面临着既要“接轨”又不能照搬、既要民族特点又要时代精神的复杂性,能否从多重矛盾的纠缠中走出一条新路,成为中国能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主流中
去和能否在输出输入过程中保持机体平衡的要旨所在。因为,无论引进外资还是开拓市场,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顺乎历史、合乎国情的制度创新。对于后发展国家
来说,制度创新具有核心地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