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两税法的内容、意义及弊端是什么?

2024-05-14

1. 杨炎两税法的内容、意义及弊端是什么?

唐德宗继位后,杨炎出任宰相,掌管朝政。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乱后赋税征收无常规,杂税林立,导致社会骚动。在唐德宗的支持,杨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创立推行“两税法”。杨炎提出两税法后,朝中官员辩论了将近一年。唐德宗对杨炎信赖有加,最终力挺杨炎推行新税法。

两税法的内容: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1)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
(2)按丁壮、财产定户等。
(3)分夏秋两次征收。
(4)取消租庸调、杂税、杂徭,丁额不废。
(5)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6)无固定住所的商人依收入征1/30。

两税法的意义:
两税法的优点,一方面简化了税收名目,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使百姓负担更为合理,即所谓“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同时,也使政府财政状况继续有所改善。自此国家对百姓征敛的重点由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许多方面,包括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视丈量土地而轻视核实户口,等等。

两税法的弊端:
两税法实行后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此后唐廷长期不调整户等,使征税“以贫富为差”的原则不能充分体现。户税以钱定数(可折纳相当价格之实物),而钱币流通量不足,渐至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随着物价趋贱而不断加重。另外,两税只是大体上确定“恒额”使“加益莫由”,一些小的附加税并未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然而总体来看,这些缺陷主要是统治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非法之不善。

杨炎两税法的内容、意义及弊端是什么?

2. 试述两税法颁行的背景和内容,为什么说它是我国古代税制的重大变化?

背景:(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庄田出现,庄客与庄田主之间出现契约关系,封建生产关系有了某些发展。(2)土地教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法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3)藩镇割据,政府直接下去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逃亡起义。
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用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1)取消租庸调和杂税;(2)不分主、客户,一律以现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3)改用按资产和田亩征税;(4)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意义:(1)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情况。(2)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后代税制开了先例。

3. 谈谈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的税收制度发展的必然性?

明朝税制的改革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比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均平赋役,对于一些贫苦的百姓来说减轻了负担,而对于一些大地主来说,因为它们有很多的土地,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税收要增加。这是对社会的一种积极作用。
但是等到明朝中后期,各种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就使得明朝不得不对税收制度进行重大的变革。一条鞭法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等到。明朝快要灭亡的时候,一条鞭法的运行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但是总体来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还是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谈谈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的税收制度发展的必然性?

4. 将推动税收征管的第三次变革,我国的税收有何不同之处?

我将推动税收征管的第三次变革,我国的税收和国外其他国家的税收是有一定差异的。我们从我国税收的变化能够看见,就拿增值税作为例子,从2018年一般的公司所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到2019年需要缴纳16%增值税,再到2020年税率变化为13%。通过增值税的税率变化,我们能够看见增值税的税率是在不断的往下调,同时各种税费的税率也会有相应的变化,都是逐渐在下降的趋势。当然,相比于国外许多的税收制度而言,我国的税收制度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总体而言税率是比较低,税种比较多。也正是因为税率低,税种多的因素,所以和其他国家的税收相比我国的税制是比较复杂。
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在增值税方面的税率是比较低的,有些国家在增值税或者营业税当中所收取的税率能够高达40%。虽然我国收取的增值税比较低,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所需要缴纳的税费低。这是因为除了增值税以外,当发生交易的时候,我们还可能需要缴纳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等的税费。因此,我国的税收制度更多的会呈现出多税种切复杂的现象。因此也有税收筹划的这么一个项目出现。这是因为税收复杂制度的原因纳税筹划专业人才目前在社会当中是非常稀缺的。
同时税收的变化也是非常频繁的,这也是对于许多税收方面从业者而言,需要及时更新信息的重要因素。税收变化也就是税法的相应调整,在这种规章制度的调整过程当中,我们能够看见税率是在逐渐下调,并且我们需要缴纳的税费也是在逐渐减少。
我国的税收和国外其他国家的税收呈现的更多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状态,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税费的缴纳总额会进一步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