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

2024-05-13

1. 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
  
  
                                    权映嘉 3160108114
  
       “楹联”又称对联、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楹联可以根据用途、内容、字数、修辞技巧以及联语来源这五种方式来分类。楹联有四大要求: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岳阳楼上的一副楹联,根据楹联分类,此联可以称作名胜联。这为清末贵州知府窦垿所题。上联纵向论史,歌颂岳阳楼人文,用诗词人物典故;“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唐代诗人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忧后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古代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相传他曾三过岳阳楼,有醉戏美女的传说。以设问引出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位历史名人及传说人物,又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给人一种悲怆悠远之感悠悠历史,浩浩江水,抒发不胜感慨。下联横向写景,极言洞庭湖水势,描述岳阳楼及洞庭湖四周的景物。洞庭湖为潴,扬子江为流,巴陵山为峙,岳州城为镇。下联末句设问,“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含无穷意蕴,耐人寻味。联语用排比、铺陈和当句自对等手法,由人及地,由古及今,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事物和道理,一人一事、一层一迭地反映出有关岳阳楼的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之所以著名而雄伟的原因。上下联文的照应关系,贯穿始终。联中重复用了四个虚字“耶”和“者”,对于调整对联的结构、增强对联的气势、表达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下”,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来”,是平声,符合对联要求,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这联有十一个分句,一气呵成,不完全拘于格律,全联节奏铿锵,气韵流转,汪洋恣肆,自成格调。读来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此联位于在越王庙正门上,根据楹联分类,此联可以称作名胜联,哀挽联。相传,秦大士与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游览杭州西湖。大家一起游览了三潭印月,便沿着苏堤来到岳坟,一眼就看到岳飞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便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袁枚发现秦大士一脸的尴尬,故意和他开玩笑地说:“秦公,我们今天来作副对联吧。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如何?”还没有征得他的同意,就出了上联:“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此联之妙,妙在题岳墓而无一字道及岳飞,只从秦桧一面着笔,以奸相秦桧之被人唾弃,反衬民族英雄岳飞之受人仰怀,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妙。联语中含有自嘲之意,同时还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上联最后一个字为“桧”,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秦”,是平声,符合对联要求,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楹联并不是全都很正式,此外还有一些趣联,比如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一天遇见佛印,正巧河边的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听见便不爽,把带有苏轼诗的扇子丢在河中,又出了下联:水流东坡诗(尸)。
  
        楹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汉字语言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楹联文化

2.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介绍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是由中国楹联学会命名、挂牌,授予国内楹联文化底蕴深厚、楹联工作突出的城市的荣誉称号,它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牌子,是一座城市历史底蕴、文化品位、文明程度等方面实力的体现。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它言简意赅,蕴含丰富,对仗工整,韵律协调,形式活泼,雅俗共赏,千百年来为文人雅士和人民群众所喜爱,具有历久不衰的旺盛艺术生命力。它的承载传统、教化民心、美饰环境、传播文明的功能,对社会产生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联文化

  对联文化
  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它的特点,大致有:
  一、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这就是说,上下联至少得各有一个汉字,多了呢?毫无限制。当然,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各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左右。这是因为,上下联字数太少,就很不容易表达出完整的意思来;多了呢?能有那么多的话吗?对联对字数固然不限制,可是,笔者至今还没有见过上下联各两三千字的对联呢。这是从上下两联对文字的要求——字数无限制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来看。
  二、承上而言,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只要能做到能做到这一点,字数多少就可随意了。拿中国汉民族文化创造的若干诗歌体裁,如律诗、绝句来和对联对比,这一点就会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律诗和绝句,各用八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是把它们中对仗的两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抽出来,把它们写成对联,有时候还勉强凑合,有时候就不行。因为它们不是为作对联准备的,不见得能表现出作者希望表现的一种完整的意思,原来的完整的意思是要靠整首诗来整体表现的表现的呀!例如,拿一首挽诗和一副挽联对比,挽诗中的两句对偶句就未必能单独构成一副挽联——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许能行——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需要细心体察的精微区别之处。这是从要表现的内容的角度来看。

对联文化

4. 什么是楹联艺术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是跟汉字的特点密切相关的。汉字都是单音单字,由许多笔画和部件组成,读音又有四声变化,所以它可以构成整齐对仗的艺术形式。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比如:上句是“风吹天边月”,下句就对“雨洗山上松”,所以又叫“对联”。中国人过春节时喜欢把它贴在门的两边,渲染喜庆气氛,如左边贴“一元复始迎奥运”,右边就贴“万象更新望神州”,因此又叫“春联”。这种楹联艺术,主要是将文学创作(主要是诗词)和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即用书法把类似诗词的句子书写出来,有时也将雕刻艺术融合进来,即把书写好的联句雕刻在石质和木质的楹柱上,形成石刻和木刻的楹联。中国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很注重美化和修饰,而楹联正好是一种美化和修饰的艺术,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在宫殿、园林、厅堂等建筑物上,这正如人们在各地旅游景点上看到的那样。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和文学创作活动,常常引发文人的创作兴趣,在许多场合出现相互对句的热闹景象,君臣对句,师生对句,朋友对句,父子对句,夫妻对句等趣事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它与诗词一样,可以写景状物,抒情明志,也可以褒贬讽喻,庆贺哀悼,借以表达人们的理想和情趣,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楹联的艺术价值,就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品种。因此,好的楹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作者:程裕祯)

5. 中国楹联学会的介绍

中国楹联学会系由中国文联主管、经 民政部注册的国家级学会,  1984年11月成立于北京。中国楹联学会不断发展壮大,会员由初建时的4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人。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000多个地、县成立了楹联组织,形成了一支拥有30万名各级会员的楹联队伍。中国楹联学会拥有一大批楹联艺术家、楹联研究家、楹联书法家及楹联活动家,名声远播海内外。2005年春节晚会上,1由中国楹联学会策划撰稿的“全国联手喜送春联”节目,向海内外电视观众展示了楹联文化独有的魅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楹联学会的介绍

6. 什么是楹联艺术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是跟汉字的特点密切相关的。汉字都是单音单字,由许多笔画和部件组成,读音又有四声变化,所以它可以构成整齐对仗的艺术形式。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比如:上句是“风吹天边月”,下句就对“雨洗山上松”,所以又叫“对联”。中国人过春节时喜欢把它贴在门的两边,渲染喜庆气氛,如左边贴“一元复始迎奥运”,右边就贴“万象更新望神州”,因此又叫“春联”。这种楹联艺术,主要是将文学创作(主要是诗词)和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即用书法把类似诗词的句子书写出来,有时也将雕刻艺术融合进来,即把书写好的联句雕刻在石质和木质的楹柱上,形成石刻和木刻的楹联。中国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很注重美化和修饰,而楹联正好是一种美化和修饰的艺术,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在宫殿、园林、厅堂等建筑物上,这正如人们在各地旅游景点上看到的那样。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和文学创作活动,常常引发文人的创作兴趣,在许多场合出现相互对句的热闹景象,君臣对句,师生对句,朋友对句,父子对句,夫妻对句等趣事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它与诗词一样,可以写景状物,抒情明志,也可以褒贬讽喻,庆贺哀悼,借以表达人们的理想和情趣,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楹联的艺术价值,就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品种。因此,好的楹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作者:程裕祯)

7. 什么是楹联艺术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是跟汉字的特点密切相关的。汉字都是单音单字,由许多笔画和部件组成,读音又有四声变化,所以它可以构成整齐对仗的艺术形式。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比如:上句是“风吹天边月”,下句就对“雨洗山上松”,所以又叫“对联”。中国人过春节时喜欢把它贴在门的两边,渲染喜庆气氛,如左边贴“一元复始迎奥运”,右边就贴“万象更新望神州”,因此又叫“春联”。这种楹联艺术,主要是将文学创作(主要是诗词)和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即用书法把类似诗词的句子书写出来,有时也将雕刻艺术融合进来,即把书写好的联句雕刻在石质和木质的楹柱上,形成石刻和木刻的楹联。中国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很注重美化和修饰,而楹联正好是一种美化和修饰的艺术,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在宫殿、园林、厅堂等建筑物上,这正如人们在各地旅游景点上看到的那样。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和文学创作活动,常常引发文人的创作兴趣,在许多场合出现相互对句的热闹景象,君臣对句,师生对句,朋友对句,父子对句,夫妻对句等趣事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它与诗词一样,可以写景状物,抒情明志,也可以褒贬讽喻,庆贺哀悼,借以表达人们的理想和情趣,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楹联的艺术价值,就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品种。因此,好的楹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作者:程裕祯)

什么是楹联艺术

8. 会文书院的对联

书院门口是瑞安清代太仆射侍卿孙依言撰写的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楼前有洞底花坛,四季繁花似锦。前人有诗赞曰:“翠碧丹岩带夕辉,云中鸾鹤正飞翚。会文书院依然在,冽贤名山不忍归。”题额与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皆系清末学者孙衣言手笔。这里曾是浙南儒学传播重要处所,近世温州工商业发展迅速,形成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而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发展却不如经济。近旁有听诗叟、洗砚池,摩崖石刻“雁荡第一泉”等景点。听诗叟在会文书院东大门外,站在辉萼院前抬头向左看,便见一块高约二三米,像正在聆听吟哦老人的怪石,这就是“听诗叟”,跟北雁的“听涛叟”相映成趣。清人华栋有诗云;“此叟善听诗,长向路边峙。过此不敢吟,听之恐洗耳。” 清光绪重建。晚清学者孙衣言题额与对联,联云:“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今尚存。 上联中“伊洛”原系伊河、洛河,这里是指该流域所孕育的以程颐、程颢、朱熹等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微言”为“微言大义”之意。“持敬”二字,作“心无杂念、毕恭毕敬”解,有这样的心态是探究理学的前提。下联中“永嘉前辈”,指南宋的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该联原是孙氏《题会文书院》诗的颈联。《题会文书院》全诗为:兄弟同时奋薜萝,北方千里就磨磋。遂为浙学文斯在,直到横阳士尚峨。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荆榛重辟宗风远,莫但比邻听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