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统治者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2024-05-12

1. 元朝的统治者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在政治制度上,元朝首创行省制,以省级为单位来管理国家。
在文化上,继续以儒家文化为纲领进行统治,同时引入佛教思想。
在关键边疆上确实有突出贡献,如设立澎湖巡检司来管理台湾及附属岛屿,单独成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

元朝的统治者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2. 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

元朝统治阶级人主中原后,为了适应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为了得到中原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采用中原历代皇朝的统治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制。在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汗国的统治机构虽受汉文化的影响,也设有“中书省”。但其职能与唐、宋时期的“中书省”有很大不同,基本上保持了成吉思汗时期所建的统治机构。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即位。次月就立“中书省”并定制,中书省以皇太子行中书今,设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四员,参知政事二员。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户、礼为左三部,兵、刑、工为右三部。其后,在燕京设立行中书省,专管汉族地区政务,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全国各地除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等“腹里”地区外相继设立了行中书省,燕京定为首都后,燕京行中书省被合并到中书省。行中书省隶属于中书省。忽必烈设立中书省的举动是蒙古汗国原扎鲁忽赤机构的全面改革,是接受汉族政治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当时,这种接受对蒙古族统治阶级巩固其中原地区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当时汉族封建官僚的拥护。也可以说,当时蒙古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了中原汉族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设立枢密院:原蒙古汗国时期的机构中没有枢密院。蒙古汗国时期,一般情况下蒙古牧民上马则为军人,下马则为牧民,因而其国家机构中军事机构和民事机构分的不是那么清楚。大汗之下设有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统领各层级军事事务。专职军事机构仅有护卫军机构。公元12de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一支护卫军,共一万名,包括一千名宿卫、一千名箭筒士、人千名散班。散班由万户、千户、百户和十户那颜以及自由人的儿子中有能力、身体健壮者充当。护卫军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大汗的金帐和分管汗廷的各种事务,是大汗亲自统领的作战部队。到忽必烈改号为元朝后,原蒙古汗国时期的军事机构根本不能适应统治中原地区的需求。诸侯尽专兵民大权,经常发生军事叛乱。为了消除这一弊端,“罢世侯、置牧守、军民分职”。中统三年末,诏“诸路管民管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次年五月,即立枢密院以统兵,除四怯薛由天子或其亲任大臣节制外,“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在枢密院中,设院使、副使、佥书枢密事等职,院使由皇太子兼任。后改为在副使之上设知院,同知;在金枢之下设同佥枢、院判、名额不定。在院事议事时,原在成吉思汗时期设置的军事要员四怯薛即各出代表一名参议,中书省派平章政事二人参议。这样,元朝基本上完成了废除旧的蒙古汗国时期的军事制度的同时也完成了与中原汉族地区相适应的军事机构改革大事。虽然整个元代蒙古汗国时期的怯薛军一直保留到元末,但其职责仅为护卫京师而已。
元代督察机构有御史台。始建于至元五年。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二员,其下为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二员。其直属机构有殿中司、察院,还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在地方也设立了省御史台,由此构织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系统。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这三大系统的设立及运行,元朝廷基本上完成了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政权机构。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采取的统治策略,是我国历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即以汉治汉、以色图治色目,以藏治藏的统治政策。因此,除上述政权机构外还有几个特殊机构:蒙古翰林院及其所属蒙古国子监,掌管回回历法的回回司天监、管理也里可温的崇福司、管理吐蕃地区军民之政的宣政院等。它们成为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并列的四大朝廷管理系统。 

对蒙古汗国时期的旧制度实行改革的同时,忽必烈也保留了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各种制度。 

地方机构:元朝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当时,除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等“腹里”地区外,全国分置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在行省下的行政机构有路、府、州、县。虽然这些路、府、州、县都设有路总管、府、州、县令的最高官职,但实权都在达鲁花赤手里。各地各级行政官员的任命权都在中央。在远离行省中心的地区,又分道设立宣慰司,处理军民之务,在边唾民族地区的宣慰司等机构中,一般用当地的土官任职。 
枢密院和御使台在地方上也设立自己的下属机构——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处理地方的征伐之事和监察事务。 

基层行政组织:元朝的基层行政组织是通过社制和坊、里制来确立的。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的分村组织。元朝从至元七年初开始在北方各地农村推行社制。后灭南宋,统一全国,在江南一些地区也推行社制。元代的社,以自然村落为基础,五十家为一社,一村五十家以上者,只为一社,增至百家者,则增设社长一员,不及五十家者与附近村落相并为一社。

3. 元朝如何建立的?

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自唐以来的分裂时期,使中国再次实现了大统一。


汉化政策和制度的确立


元朝建立后,有意识地保留了中原的一些封建制度,但关于采用什么政策来统治汉地的问题,从蒙古建国之初就有争论。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


所谓汉法,不仅仅是指中国传统的封建剥削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包括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全部上层建筑。它是与保守落后的蒙古“旧俗”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汉法的采用,反映着当时蒙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汉法的采用进一步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的速度,并使元王朝的统治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中央集权制度


忽必烈为了贯彻汉法,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当时全国共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至于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忽必烈实行军民异籍、军民分治的政策,使军职不得干预民事。虽然军职世袭的旧制被保留了下来,但军队的调遣、军官的任命,都由枢密院直接掌握。元朝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等。探马赤军是在蒙古灭金时组成,以蒙古人为主体,包括色目、汉人在内的一支先锋部队。汉军是以汉人地主军阀的武装为基础,经过整编而成的部队。新附军是南宋投降后改编的部队。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是骨干,主要驻防于京师和腹里,而汉军和新附军多驻江淮以南。


歧视汉民族


元朝统治者为了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在建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压迫政策。忽必烈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四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经济上的负担,都有不同的规定。如在法律上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了罪,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向司法部门申诉,不能还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汉人者,只要交出一份埋葬费,就算了事。汉人、南人不准集体打猎,不准举行宗教活动,不准执持弓矢等武器。在政府机关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当副职。如地方上的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总管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蒙古人由科举出身者,一正式委任就是从六品官,而色目、汉人、南人则递降一级。诸如此类等等制度,都有明显的民族压迫色彩。


联合专政


元朝统治者制定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但那些早期就投靠蒙古统治者的汉族地主,如真定董氏、易州张氏、大兴史氏、阳城郑氏等,元朝政府对他们都与蒙古贵族同样看待。元世祖就曾亲昵地称呼董文炳为董大哥。到了他的孙子成宗即位后,也称呼董文炳的二儿子董士选为董二哥。董文用“每侍燕,与蒙古大臣同列”。


按当时惯例,每年皇帝去上都时,枢密院官员除随行外,在京师大都要有一人留守。由于留守官员责任重大,从来不派汉人充任。至元二十五年时,元世祖破例让郑制宜作留守。


古代风景画鉴赏在取得江南后,元朝统治者又注意重用南方的汉族地主。至元二十四年诏命程钜夫为御史中丞。又下诏求贤于江南,过去诏令用蒙古文,元世祖还下令改用汉文。程钜夫乘机推荐了赵孟等江南名流,世祖都授与他们一定的职位,企图借此取得江南地主的拥护。


对汉人、南人中一般的中小地主也采取笼络的办法。元世祖时,蠲免兵赋的儒户,多数是汉族地主阶级分子。通过汉族大地主的投靠,又笼络了一大批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重用了当时的名臣窦默、姚枢。姚枢又推荐了许衡。这样,汉族地主在元朝政府里形成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元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地主如此优容,对其他各族的上层,也都采取笼络的手段。早在蒙古国时期,成吉思汗就注意争取他们,如契丹旧族耶律楚材每天在成吉思汗左右,参与决策大政。按民族等级的规定,只有蒙古人才能担任达鲁花赤,而实际上畏兀人的世家子弟们任达鲁花赤的不少。李祯和高智耀都是西夏的贵族,元太宗命皇子阔出伐宋时告诫他:“凡军中事须访(李)祯以行。”元世祖呼高智耀为高秀才而不名。回回人赛典赤一直为忽必烈所器重,让他去云南任行省平章,他死后,其子纳速刺丁继续守滇。对吐暮等族上层也竭力拉拢,喇嘛首领八思巴等被封为“国师”。大理段氏的子孙如信苴日等,也都曾享受过特殊的优待。


由此可见,元朝政权的性质仍是以蒙古贵族为首、包括各族上层人士在内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的联合专政。

元朝如何建立的?

4. 元朝是如何建立的?

当忽必烈听到蒙哥汗的死讯时,为了争夺汗位,急于北返。这时,南宋权相贾似道慑于蒙古军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忽必烈答应了议和条件,撤兵北归。


忽必烈先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开平(今多伦西北)作了一番部署,然后一反传统的选汗形式,于公元1260年3月在开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元世祖)。同年4月,蒙哥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即大汗位。


忽必烈凭借着汉族地主阶级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公元1264年终于击败了阿里不哥,夺得了最高统治权。


忽必烈深知,在当时情况下,必须先坐稳中原的皇位,才能保持住蒙古大汗的地位。他改变了蒙古传统的选汗制度,采取汉人预立皇太子的办法,确定帝位继承人,并于公元1264年建都燕京,改年号为至元。又依照中原的传统,采用《易经》“大哉乾元”的说法,于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元朝开国后,一切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关组织大半都沿袭辽、金的旧章。公元1272年又在燕京旧城的东北筑新城,建设宫殿衙署。命名首都为大都。此后,元朝的政治重心就完全移到中原来了。


南宋灭亡


为防临安的失陷,襄阳府和樊城是南宋抗元防线上的重镇。公元1267年冬,元军围攻襄、樊。两城坚守达六年之久,被围期间宋军多次向临安求援,贾似道隐匿军报,始终不派援兵。


公元1273年元军烧毁了浮桥,隔断了襄、樊两城之间的联系,并用新武器远射程的“回回炮”来轰击。樊城先被攻陷,守将牛富率众巷战,身负重伤投火牺牲。荆湖都统制范天顺力战不支自杀。


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了元朝。元军攻下襄阳府、樊城后,南宋门户洞开,形势急转直下。


元军攻下襄阳府、樊城后,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督率大军,以降将吕文焕为前锋,由襄阳顺汉水而下,进入长江。南宋守将或败或降,沿江重镇相继陷落。


公元1275年,在朝野压力下,贾似道不得已出兵应战,但13万宋军,在池州下游丁家洲与元军遭遇后,一战即溃。贾似道旋被贬废,于途中被杀。


公元1276年2月,元军占领临安,俘南宋恭帝、全两太后并宋室官吏等北去。

5. 元朝依照中原统治方法,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采用汉年号,年号中统
在中央,忽必烈建立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为核心的汉式官僚机构

汉式官僚机构
军事上,元朝军队主要分宿卫军与镇戍军两大系统,宿卫军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组成,侍卫亲军则是忽必烈仿照中原王朝制度建立的军队,最多时达二十余卫

元朝依照中原统治方法,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6. 元朝是如何灭亡的?

元十九年(1282),因军民反对元统治者残酷统治,一个叫王著的千户(军官),联合80余人,趁忽必烈暂住上都,从健德门突入大城,计诱宰相阿合马并击杀了他,一时大都城内民心大快。元末,爆发全国性农民起义,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兵临大都城下,元顺帝不战而逃,放弃大都,大都遂为明军攻占。

7. 元朝是如何灭亡的

元朝[yuán cháo]
中国历史朝代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fyz搵笺临嵩 
元朝(1271年—1368年[1]),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2]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2]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3]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4]

元朝是如何灭亡的

8. 元朝是如何灭亡的

根据《元史》记载:元朝是被起义军朱元璋等灭亡的。
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